从数量上来说,中国家庭如果祖传下来某些古董,那么钱币一定排第一名。原因很简单,钱币如今是收藏品,但在过去那是“货币”,日常生活中必须要使用的东西,铸造量极大。甭管美品烂品,值钱不值钱,金属制品那就是容易保存。
而且从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上,钱币在过去也是个容易被忽略的品种,个头小容易“藏”,再加上近几十年出土的天量钱币,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能得到一些。不过如今再想找到值钱的品种,要比以前难得多了。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被我们自己糟蹋的......
我自己还算有点“家族收藏”的渊源。记得还在流着鼻涕穿开裆裤的年纪,大伯就经常抱着个瓷器,拿着放大镜左照右照,再长大一些,父亲一度迷上了钱币收藏,经常装满整个塑料袋的铜钱带回家,一套五帝钱才一块钱左右,我瞎玩丢了不少。
父亲也是个半吊子,没玩多久就不耐烦了,然后又迷上了银元,这次他的兴趣维持了很长时间。那是90年代初,一块袁大头在20元左右,父亲每个月发完工资,余下来一点钱买银元,就这么一枚一枚的积累。
几年时间下来,至少收集了70多枚银元,我就记得大头小头、船洋、背后有条龙的(龙洋)几种,父亲找行家确认是真品然后拿个册子保存起来。还有张作霖像、段祺瑞像、上海一两、双龙币等“大珍”,不过基本都是假币,那时候的造假产业已经开始兴起了。
彼时假货还未到泛滥的程度,只要用点心找些靠谱的商家,真币还是很容易买到的。如果父亲就这样坚持下去,越积越多,用十来年时间,要是赶上08年的那次风口,那么小编躺着就能成为富二代了!
可不争气的我呀,因为贪玩,一次偶然机会拿着父亲的一枚银元在旧货市场,卖了足足50元钱,对我来说可是一笔“巨款”。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偷偷将父亲的银元卖的只剩两枚袁大头,等父母发现时已经晚了。
父亲从此专心工作,不再收藏钱币了,带着心里的愧疚,我在学生时代看了很多历史、考古以及收藏之类的书籍,然后毅然决然的踏入藏界,要把这条收藏之路延续下去。
刚开始学经验的时候,必然少不了去一线铲地皮,我才惊讶的发现,原来那么多人和我的经历相似,都在懵懂无知的年纪,毁掉了不少钱币。
我还好,至少拿银元换了钱,饱了口腹之欲。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家里的老银元融了打长命锁打项链,甚至还碰到过一位大妈,拿出20多个戒指出来,全都是银元改的,看着戒面上尚存隐隐约约“光宝”二个字(光绪元宝),我的心在滴血!
在陕西的时候,有位中年人挺搞笑,他一听说铲地皮的来了,拍着脑袋指着老房子前面的一片小树林说:“年轻的时候家里有几百斤铜钱,都没当回事,当飞镖玩乱扔,全扔掉了!”更离谱的时候,他带着我在树林里挖了一会,还真挖到几十枚铜钱,我发现了一枚顺治通宝背临,看来被扔掉的好东西还不少。
逛古玩市场,一旦那些老摊贩打开话匣子,那真叫一个伤春悲秋,悔不当初呀。十几年前地摊的好钱币数不胜数,有贩子一夜间就能收到数百枚咸丰大钱,当五十、当百跟批发猪肉似的,闭着眼瞎卖,不知道损失了几套房!
还有那时候出土的钱币很多都流向地摊,唐宋钱都是论斤按麻袋装的,南北朝、五代十国很多贩子自己都不懂,看心情要价,明代钱币根本看不上,不知道毁掉了多少,各种八卦花钱成捆成堆的出售。要是现在的玩家穿越到那个时代,估计做梦都会笑醒......
可随着时间的流逝,钱币市场经历过几次暴涨暴跌,有先见之明的商人和收藏家,一步步蚕食精品货源。所以完整经历过的老玩家,都很明显的感觉到,精品货源越来越少,当初可以随便糟蹋的“破铜烂铁”,如今烂品依然是烂品,精品却涨到让人望而却步。
钱币中值钱的品种可谓万里挑一,当它们堆在一块的时候,没几个人能发现潜藏的价值。过去钱币收藏本来就不是非常大众,能辨认版别的高手凤毛麟角,当学者们一步步将稀有版别挑出来,分门别类,出书立传的时候,普通人其实就已经失去机会了!
说再多的“想当初”也于事无补,后来又知道,连古泉大师马定祥都把稀世孤品“大清银币吉字一两”给弄丢,也就释然了。
命里无时莫强求,没有一双发现珍宝的眼睛,那么就算极品在眼前飘过也抓不住。凡事要向前看,如今的钱币收藏环境,虽说捡大漏的概率在减少,但随着资本化、金融化以及专业化的到来,其实从投资角度上来说,要比过去更有机遇。不如多提升自己的能力,收藏一些好的钱币,那么以后也能带来更大的回报,未尝不是一件“将功补过”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