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乘坐的越野车从贡山县城驶进高黎贡山,隐没在茫茫林海中。
尽管已是寒冬,但于云雾缭绕间弯曲别致、问鼎苍穹的铁杉、云杉,带给人们的都是赏心悦目的无边无际的绿。
越往里走,路越蜿蜒。完成拓宽改建的独龙江公路,犹如仙女失手放飞的腰带,环绕于绿水青山间,把一座座山串联起来。
穿过6.68公里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后,车一低头,向着独自在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之间绽放的独龙江峡谷驶去。眼前云雾蒙蒙,道旁林木森森,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舍,镶嵌在独龙江峡谷两岸的台地上。
路,伸向大山褶皱深处,改变着独龙江的一切。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民族,独龙族群众对路的渴求,非亲历者不能想象。
10年前,隧道所在之处,还是横亘在独龙族群众面前的天堑,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针锋相对”,横断山脉腹地的高黎贡山不敢挑战她的权威,天上的云霄不敢跨过她的额头,地上的江河不敢冲撞她的筋骨,就连时间也要放慢脚步遵循她的意志。半年大雪封山,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
2014年,随着一声巨响,隧道顺利贯通,一条关乎一个民族发展的奇迹之路,历经数十载风雨,终于被彻底打通。从此,独龙族在发展进程中与外界的“时差”彻底消除,独龙江乡的巨变自此开始。
10年间,奔腾不息的独龙江,见证着这里的“一步跨千年”。
恰逢学校大周末,孩子们从乡中心校赶回离开了10天的家,独龙江公路通往各村组的路上,随处可见奔驰的载客面包车和私家车。车内,欢声笑语合着独龙江的涛声,似乎轻轻一触就飘向了天边。
11岁男孩阿蹦是这群“快乐鸟”中的一员。
学校到献九当村肖切小组的阿蹦家只有14公里的路程,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风景还没看够就到了”。每次回家坐车,阿蹦总喜欢靠近车窗,看独龙江水欢快流淌,看满山丁香花盛开,在他眼里,没有比这更美的风景了。
阿蹦的学名叫肖扬金,是当年独龙江乡大雪封山期间第一个被妇产专科医生接生的独龙族婴儿。
2012年底到2014年5月,在独龙江乡半年大雪封山的最后两年,怒江州、贡山县派出医疗队蹲点服务,极大缓解了当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那些年,大雪封山期间,由于缺乏妇产科专业人才和医疗设备,独龙族孕妇生孩子是件“危险的事”,直至州、县医疗队进驻独龙江,才把“危险的事”变得“有惊无险”。
阿蹦的妈妈后来又为他添了两个妹妹,大妹现在和他在一个学校就读,上小学二年级,兄妹俩成绩优异;小妹尚未到上学年龄,但开朗、乖巧。
“多亏打通了隧道!”没有任何过渡,正在和我们聊天的阿蹦的父亲肖岭直接说出了这样一句话,那语气,无论是写在纸上还是出现在屏幕上,句末一定是带了好几个感叹号的。
肖岭的感慨,直接又真切。
2014年,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彻底结束了独龙江大雪封山的历史,肖玲的两个女儿,先后在贡山县人民医院出生,产前、产中和产后所享受的待遇,非阿蹦出生时所能比拟。在此之后,更多“阿蹦”被专业妇产科医生安全接生并悉心呵护。
“以前去县城一趟,差不多要一整天,现在,两个多小时就到了!这个路,好!”肖岭把“这条路”说成“这个路”,仿佛路是个活物,能驮着他们一家去想去的地方。
翻开乡政府的一份材料时,我们看到,近年来,独龙江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逐年上升,2024年征缴率达99.4%;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始终保持100%。
因为一条路,独龙江乡“一步跨千年”的巨变,直接或间接体现在了“阿蹦们”的学习中、生活上。
挥别阿蹦的那一刻,我们一行人又多了一个期待,期待着,再过10年,阿蹦和他的妹妹们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最后回到独龙江畔,用一身的本领回报家乡,续写更加精彩的故事。
不仅是肖岭对这条“独龙天路”有感情,我们发现,一旦提起独龙江的变化,其他独龙族群众都习惯从路说起。
高黎贡山层林尽染时,一股特殊的香味开始在独龙江峡谷弥漫。
天气晴好,孔当村腊配小组村民兰正文一家背着背篓,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自家的草果地采收草果。
10年前,兰正文抱着试试的心态,试种了2亩草果,没想到大获成功。尝到甜头后,他毫不犹豫地在自家的林地上种草果,并且每年都扩种,如今已种有40亩草果,按去年价格估算,今年的草果约有5万元收入。“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全都是草果带给我们的。”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面对满坡的草果,言辞也变得丰富起来。
“我们独龙江,几乎每座山都有致富产业,喏,那边,那边,还有那边……”顺着陪同我们采访的乡政府工作人员孔丽萍手指的方向望去,漫山的草果为高黎贡山铺上了一层绿地毯,地毯里镶嵌的是一颗颗红彤彤的果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独龙江乡立足山地、林地资源优势,逐绿而行,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不烧山”也能增收致富的路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得到生动实践。
“我们的草果不仅品质好,乡里还有每天可烘烤50吨草果的庄园。现在交通方便,想什么时候卖就什么时候卖,价格跟着行情走。”孔丽萍脸上是藏不住的喜悦,她说:“多亏了中交亲人。”
因为“庄园”“中交亲人”这两个关键词,我们来到建在乡政府所在地的独龙江乡农副产品特色庄园。
2023年年初,在定点帮扶单位中交集团的支持下,用于收购、加工、销售草果的独龙江乡农副产品特色庄园建成。和兰正文一样的草果种植户,只需将采收好的草果运到公路边,而运输、加工、销售等其他环节全由庄园完成。
草果种植大户孔增华家不仅把采收来的草果全部卖给庄园,还瞄准商机买了一辆大货车帮庄园运草果,赚取运输费。经庄园加工的草果,穿过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带着扑鼻的香气,走向四川、广西等省,成为餐馆、寻常人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味料。
一条路,不仅让草果“想什么时候出山就什么时候出山”,还让独龙江乡产业的发展有了“加速度”。乡党委政府制定的“林+”模式,让独龙江峡谷成为生金产银的“绿色聚宝盆”。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贡山县县长李勇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讲述了独龙江乡的巨变:2023年,全乡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8244元,同比增长14.53%;93%的家庭拥有机动车;8.3万亩草果年产量2500余吨,产值2000多万元,成为独龙族乡亲的“绿色银行”,撑起独龙江群众收入的“半边天”。
数据让独龙江乡的交通“开口说话”:截至2024年10月,全乡公路通车总里程从10年前的104.28公里延长到160.45公里,乡、村公路通达率达100%,农村公路基本实现四级通行条件,全乡6个村委会的乡村公路硬化联通,“招手有车来、抬脚进车门”的梦想照进现实。
交通更便利,产业更兴旺,民生更保障,独龙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路宽了,村民的思路和眼界也宽了。
独龙江畔夜色浓,村委会内灯火明。一场“头脑风暴”在这里掀起。
“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迈出了乡村振兴新步伐。今天,我们来找一找全村未来发展之路,大家可以敞开说。”迪政当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孔智觉说。
“今年6月,乡里牵头成立的旅游公司落地我们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我觉得可以在这上面做篇大文章。”熊当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李志忠说道。
木当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木春龙点了点头,说:“这几年,有闯劲的人在村里开起民宿、当起旅游向导,但业态还是单一,还有提升空间,下一步要增加旅游项目才行。”
在场有20多个人,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
过去的迪政当村,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畅,大家守着良好的生态却无计可施,说起产业发展只能“干瞪眼”。
基础设施的改善,让独龙江不再封闭,见过世面的迪政当村村民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强劲的内生动力,发展以灵芝为代表的林下特色产业,村委会副主任陈学龙便是吃种灵芝这只“螃蟹”的第一人。
从小就在迪政当村生活的陈学龙,对他来说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吃杂粮”“穿不暖”“出门难”。“那时候,不仅是我家穷,全村都穷。”说起那段艰难的岁月,这个稍显腼腆的大男孩毫不避讳。
穷,没有磨灭陈学龙的意志,他曾在心里暗暗发誓:不仅要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要改变家乡的面貌!
2020年,从云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毕业的陈学龙回到家乡,依托丰富的农林资源,带领村民成立了农林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用所学的知识推动家乡发展特色农业。
2021年,村“两委”班子换届,陈学龙高票当选村委会副主任。上任伊始,他在前期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试种灵芝并大获成功,次年又带领166户社员将种植面积扩大到50亩,当年,除收入44万元外,还为村民发放了务工补助36万元。2023年,灵芝种植规模扩大到150亩,实现收益134万元,每户村民务工补助与分红均在4000元以上。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陈学龙。
2021年,独龙江乡政府以全乡6个村委会集体入股的形式成立了建筑工程公司,通过“以工代赈”的形式促进群众就业,提高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产业培育多元化,增收渠道多样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23年,迪政当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
今年年初,陈学龙成立了贡山县文面部落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推广当地文旅项目和文创产品,动员130多户村民参与独龙族服饰制作,由公司帮助售卖。
这个外表朴素的年轻人,干了很多村民想干却不敢干的事。“有党委、政府把方向,只管放开手脚去干就好,跟党走,是我最大的底气。”他朴素的话语,在独龙江畔回响。
里面的人走出去,外面的人走进来。思想的碰撞,不断促进独龙江乡的发展。
和陈学龙一样有想法的,还有35岁的白忠平。自2019年通过拍摄短视频和直播宣传家乡,把草果、羊肚菌等土特产卖到全国各地后,白忠平有了一个新身份——网络带货主播。这是独龙江乡第一个端新媒体饭碗的年轻人。让白忠平没想到的是,当初纯粹觉得“好玩”的新媒体,竟影响了他日后几乎所有的生活。继他之后,独龙江乡的很多年轻人也加入到了直播带货行列。
除了直播带货,白忠平也和其他村民一样开客栈、跑运输、当导游,收入来源实现多样化。
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独龙江,游客纷至沓来。如今,独龙江有1家四星级酒店、18家商务酒店、37家旅游客栈。白忠平说,所有的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这条路。
几年前采访文面女李文仕的女儿李玉花时,记得她那时候只会抿嘴笑,很少说话。然而这次再和她见面,获得全国“最美生态护林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的她,不仅能大方地与我们交流,还借机大力宣传独龙江的美。
孔当村村民孔剑伟在建筑工地上班后有了稳定收入,学到了技术,成为了一名熟练的建筑工人,他还用学到的技术在家里建卫生间、砌围墙、筑花台,打造“美丽庭院”。
近一周的采访,我们发现,这些独龙族青年身上,有着与前辈不太一样的地方。想起老县长高德荣说的,“一个贫困的地方,最大的贫困是思想观念的贫困”,我们恍然大悟:今天的独龙族青年,在思想上已经不服输,更不认穷!
10年前修路,是为了告别半年大雪封山的历史;如今修路,不仅让农产品走出深山,还将游客引进山里来。
家家户户美丽的庭院,是秘境独龙江的点睛之笔,让新时代的独龙江颜值一路飙升,成为众多游客寻觅的诗和远方。这里的每个村,不仅可以远眺高黎贡山的皑皑白雪,还可将近处的原始森林、绿如翡翠的独龙江水尽收眼底,独特的、多元的自然景观,让全国各地游客走进独龙族群众红红火火的光景里,深度体验“小康游”,漫步于山水间,打卡祖国的壮丽风光。
来自四川的游客肖女士和丈夫陈先生是我们办理退房手续时偶遇的“旅游搭子”。听说我们要去拜访文面女李文仕,夫妻俩兴致勃勃地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闲聊得知,这是他们第三次到贡山、第一次进独龙江。“以前总听说独龙江道路艰险,就放弃了。这次,我们是鼓起勇气给自己买了人身意外伤害险后才进来的,进来后发现,每个村的路都很好。”说起买保险的事,夫妻俩相视大笑,然后说:“独龙江真是太美了,不虚此行!”
因独龙毯如绚丽的彩虹,独龙族妇女也被称为“编织彩虹的人”。77岁的李文仕,就是一位“编织彩虹的人”。
年轻时的李文仕,哪怕手艺再好,也编不出“彩虹”,因为在与外界近乎隔绝的年代,树皮、浆果汁液的颜色,在粗糙的麻布上染不出“彩虹”的绚丽。
1965年,李文仕跟随贡山县国营马帮运输队,第一次来到贡山县城领取救济物资。沿着56公里的人马驿道,耗费了将近10天时间,李文仕和运输队运回了党中央送来的粮食、盐、药品、衣物等基本生活物资,其中包括各种颜色的纺线。“李文仕们”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纺线,心灵手巧的她们,用有限的纺线让独龙毯有了彩虹的轮廓。只有在盛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时,她们才舍得让“彩虹”绽放,因为在那条危险重重的生命线上,在数百匹穿行于雪山密林的马背上,留给独龙毯的位置极为珍贵。
时间永远向前,国家好政策的润泽,让独龙江一步跨千年,直接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独龙毯也开始增添新的颜色,从自用变成商品,从只有毯子的单一产品到创新设计的背包、抱枕、披肩等。织了千年的独龙毯,彰显着独龙族特有的文化,见证了“太古之民”的向新而生。
独龙江畔,有歌声隐隐传来。循声而去,就来到了李文仕家。妇女们在宽敞的院子里编织独龙毯,丝线成网,巧手翻飞,笑声和歌声充盈院落。
11年前,在峡谷深处长大的李文仕,与祖辈一样,从未走出过迪政当村。2015年,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后,李文仕第一次走出峡谷,第一次坐上飞机,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聆听殷殷嘱托,感受温暖关怀,这是李文仕人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言语已无法表达,她用独龙语为总书记唱了一首自己编的感恩歌谣。
“老人家,您能给我们唱一首歌吗?”肖女士问。
李文仕毫不推辞,清清嗓子,开口唱道:“啊呦啦哟哟,共产党更目(“更目”是独龙语,意为:好)!党的领导更目!独龙族过上了幸福生活……”斑斓的棉线,合着悠远的歌声,在她布满老茧的手中如彩虹般展开。独龙毯编织加工合作社的成立,以及与上海企业的合作,开启了订单式生产,让村里的妇女在家就可实现增收。近期,合作社接的大单让独龙族妇女编织的“彩虹”从独龙江最北之地启程,一路穿山越岭,抵达英国、荷兰。
“获悉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十分高兴,谨向独龙族的乡亲们表示祝贺!......”习近平总书记10年前的批示犹在眼前,一条乡间小路,汇入了中国新时代的大路,向着未来无限延伸。
“丁香花儿开,满山牛羊壮,独龙腊卡的日子,比蜜甜来比花香。高黎贡山高,独龙江水长,共产党的恩情,比山高来比水长……”我们离开时,独龙江畔传来婉转悠长的独龙族民歌,红彤彤的草果堆满了独龙江畔公路两侧。
这个龙年,注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孔当村全貌。高玉生 摄
独龙江上的“彩虹”。陆娉婷 摄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怒江传媒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晓兰
责编:李莹
审核:王靖生
终审:陈洁
投稿邮箱:26949763@qq.com
新闻热线:0886-3622566
FM107.4 怒广新闻播出时间
首播:周一至周日20:00
重播:次日7:30、12:00
NJTV 怒江新闻播出时间
首播:周一至周五19:35
重播:22:00 次日7:30
次日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