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怒江州全力以赴打基础、攻脱贫、兴产业、惠民生、保稳定、护生态,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产业培育实现新突破、交通基础实现历史性飞跃、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实现了“一跃千年”的历史性跨越。
“男女老幼,蓬头跣足,垢面蔽衣,麻布褂骨,实其赤贫状态甚于内地乞丐。”从1921年《知子罗属地志说明书》上的记载中不难看出,过去怒江之贫困和落后。
1950年解放时,怒江地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四种社会形态同时存在,在全国实属罕见。
受历史上长期封闭、民族“直过”、守边固土和生态保护任务超负荷、非国家发展重点地区投入长期不足、生存发展空间受限等诸多因素制约,过去的怒江备受基础差、底子薄、欠投入、欠开发的困扰。集区域性、条件性、素质性、整体性贫困于一体的怒江州,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最贫困、基础设施最差的民族自治州。
党的光辉照边疆,峡谷儿女皆欢喜。1954年8月,怒江傈僳族自治区工作报告确定:“怒江地区‘边四县’直接地、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从此,怒江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溜索过江
搬迁途中
“宽不容掌,坡坎陡险,鸟道羊肠,行人苦之。”据《征集菖蒲桶沿边志》记载,过去,沟壑纵横、地势险峻的怒江,没有一寸公路,群众出行极其不便。
为解决边疆群众出行难问题,1957年,赴北京开会的怒江州第一任州长裴阿欠,向中央领导请求:“要一根大地的腰带,与祖国联系在一起;织一张蜘蛛网,与党中央连在一起。”
195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时,境内没有一条公路,没有一座桥梁,仅有600多公里人马驿道,怒江各族群众被禁锢在大山里,与世隔绝。自治州成立后,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怒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零开始。1956年8月27日,怒江州第一条公路——瓦(窑)贡(山)公路动工新建,全长343公里,到1973年5月1日全线通车时,主要工程建设历时近17年,全部工程完工近20年,是怒江境内修建耗时最长的交通主干线。
70年沧海桑田,70年砥砺奋进,峡谷天堑变通途。如今,7327公里公路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串联起千家万户,160座各类桥梁飞跨在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江”之上,保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兰坪丰华机场建成通航,结束了怒江州不通高速公路、没有机场的历史,怒江建起了通省达边的交通网络。
中交怒江连心桥
开展“三下乡”活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70年来,怒江州以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为目标,坚持社会主义文艺工作“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动摇,遵循“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原则,深挖怒江民族文化优势,推动怒江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惠民演出“送上门”,提振群众精气神。怒江州各县(市)文艺团队常态化开展“戏曲进乡村”和“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活动,累计开展群众文艺惠民演出活动1.02万场次,惠及群众535.45万人次。1990年以来,怒江州各乡(镇)轮流举办“乡级农民文艺汇演”,至今已举办33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怒江州积极开展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让怒江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自2006年以来,怒江州傈僳族民歌、傈僳族“刀杆节”、独龙族“卡雀哇”节、怒族“仙女节”、普米族舞蹈“搓蹉”、怒族“达比亚”舞、独龙族民歌、傈僳族“阔时”节等8个非遗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怒江州深挖民族体育资源,走“体育+民族文化”发展道路。积极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健身活动,组织举办州、县(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着重培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才,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确保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1986年以来,丰胜光、和泽中、陈玺、祝春冬、雀玉梅等怒江州优秀运动员在亚洲、全国、全省体育比赛中先后荣获金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怒江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找准怒江发展的时代坐标和前进方向,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怒江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全州建成各级各类学校639所、医疗卫生机构374个、农村敬老院16个,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实现全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得到满足。
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怒江州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心聚力补短板强弱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公平质量为核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州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结构持续优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各项指标实现全面突破。截至2023年,全州各县(市)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01%,比2012年提高47.2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比2012年提高24.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2012年提高46.36%。
脚步如梭,“医”路前行。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怒江州始终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努力保障人民健康,人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目前,全州有374个医疗卫生机构,所有行政村(社区)都有了标准化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达4177人。2023年,全州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54.57万人,参保率达99.95%,综合排名全省第二。
以需定建,从“有房住”到“住好房”。怒江州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加大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两污”治理的力度;将住房保障工作列入“民心工程”“惠民工程”,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2013年至2020年,全州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6.4465万户,攻克怒江州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堡垒”;建成67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10余万人搬出大山,从高山峻岭、峡谷缝隙里的“千脚楼”,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建成公共租赁住房6075套,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9751户,有效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从刀耕火种到现代生产、从绝对贫困到整体脱贫、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怒江的变化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站在新征程上,怒江各族儿女将始终保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上数码显微互动实训课
家庭医生上门服务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高楼林立
来源:《怒江日报》
供稿:怒江州委宣传部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怒江融媒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晓兰
责编:李莹
审核:王靖生
终审:陈洁
投稿邮箱:26949763@qq.com
新闻热线:0886-3622566
FM107.4 怒广新闻播出时间
首播:周一至周日20:00
重播:次日7:30、12:00
NJTV 怒江新闻播出时间
首播:周一至周五19:35
重播:22:00 次日7:30
次日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