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格隆
内卷大舞台,不愁没人来。
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2025年应届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
此时,私企、国企、高校,集体沉默。
今年创纪录的1179万新人已经吃不下了,明年还创新高?后年是不是又要刷新历史?
便宜、量大,是很好,但人的胃口是有限的。
……
应届生一年比一年多,关于这个话题,已经翻来覆去写过很多遍了。
今天,想换一个视角。
大学生除了是劳动力,还是什么?
绝大多数,是毫无疑问的城市人口。
而在总人口下降、深度老龄化不可避免的大趋势下,城市人口、高素质劳动力却越来越多,必然又会加剧内卷、就业难等困境。
这是毫无疑问的非良性循环,也是未来十年所有人必须面对的难题。
大体上,中国的总劳动力人口从2015年开始下降,总人口从2023年开始下降。但与此同时,城镇劳动力人口、大专以上学历劳动力数量,依然在持续增长。对国家和社会而言,高学历、高素质人口增长,代表的是优质劳动力越来越多,自然是好事。但在社会和市场对人才数量的需求并没有增加、甚至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对每一个个体而言,这并不一定友好。粗略估计:假设每个人平均18岁高考,拿历年出生人口乘以0.75,可以算出,至少到2036年之前,全国每年依然有上千万大学毕业生。但与此同时,社会上腾出来的岗位,明显达不到这个数量级。下面这张图,是根据历年出生人口+退休年龄,对全国退休人员数量的预测。60年代婴儿潮的那代人,刚好对应的是本世纪20年代的退休群体。所以最近以及未来几年,正好是中国的退休高潮,退休人数基本都在700万以上——这同时也是中国社会新增岗位的高峰期。到2030年代,轮到70后集体退休时,中国的年退休群体规模将迅速回落至500万——与十年前的今天相比,等于是每年少给社会腾了200万个岗位。而至少到2036年,教育系统依然每年稳定给社会提供千万应届生……从这个角度来看,相对而言,目前的情况,其实比未来要好得多。
随着延迟退休全面推行,人多而坑少的现象,可能至少将维持到2040年代。如果没有足够增量的逆周期政策调节,这可能就是未来十余年、甚至二十年的大趋势了。总人口虽然在下降、老龄化虽然在加深;但廉价的高素质劳动力,也将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廉价。今年的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第13条: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意思就是,根据人口变化而匹配教育资源,渐渐解决外来人口必须送小孩回老家上学的困难。第20条: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简单来说,就是事实上取消现有的户籍制度,全面推行以常住地登记为核心的居住证模式。最终的目的,是让人口流动更加自由,并逐步完善外来人口缺少基本福利保障的问题。这不能说不是好事,但如此一来,不同地区之间的马太效应、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必然加剧,促进超级都市圈成型。同样10万元,在两个人手里、在20个人之间交易,流通的速度相差非常之大。同样一个人,在A市10年赚100万,在C市3年就能完成;即便后者的生活成本更高,剩余的钱也必然更多。结果是,C市人口越来越多,经济越来越繁荣,资产价格越来越高。A、B两市的人口,越来越少,经济效率越来越低,进而导致杠杆收缩,随之而来的就是融资困难,资产价格下跌。最终的结果,是现有的几大都市圈,将真正变为超级城市、人口规模极其庞大;与之相对的是,三四线城市、乃至乡镇地区,将越来越冷清。而在人口急剧衰退的下沉地区,至少有两个大概率预期:人越来越少,预期需求和消费力越来越弱,投资自然也越来越少。没有投资就没有就业,没有就业会立刻影响到现在的消费,陷入恶性循环。乱罚款、乱收费等刮地皮式的背叛将越来越多;越下沉的地区,罚没收入比将普遍越来越高。杀鸡取卵的行为,必然严重破坏投资、居住吸引力,加速资金和劳动力逃离。以上两种情况,是地方人口减少后,面对不可避免的衰退预期,而发生的现象。近些年,这些现象在东北部分地区也有所体现,所以也被称为“东北化”。在广大西北、华北地区和华中地区也稍微有些苗头了。一边是大都市的虹吸效应不断发酵,另一边又是下沉地区不断把人往外赶。预计接下来十几二十年,如果没有强政策调节的话,在几个超级都市圈不断壮大的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将不可避免陷进去。基于上面所说的情况,你觉得越来越膨胀的大学生群体,最终归宿在哪里呢?对此,过来人只能给一句真诚的告诫:如果你家境一般,最好别回去。至少未来十几年的趋势很明显,继续城市化依然是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资金和人才必然继续往一线城市集中。对草根而言,如果为了追求安逸、逆势而为,最终只是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而已。大城市虽然越来越卷,完全说不上越来越好,但小地方只会越来越差。据日本总务省的数据,2023年日本人口为12435.2万人,比2022年减少59.5万人,连续第17年负增长。但是,正如中国目前的情况,总人口减少的同时、核心都市圈人口却在不断增长。比如东京都,人口接近1400万人,连续28年正增长;整个“东京圈”的人口超过3700万,占全国人口的30%。仅次于东京圈的“京阪神都市圈”,人口超过1900万;名古屋都市圈,人口超过900万。即便在“失去的二十年”中,社会进入低欲望,“上京”一词,依然代表着希望。年轻人怀揣对大都市的憧憬,前仆后继挤在东京闯荡。与之相对的,绝大多数非核心区域的城市、乡镇,人口老龄化极其严重、年轻人不断流失、经济发展丧失活力,荒凉程度远超平均水平。很难想象,以中国的人口规模,若有一半人口集中在几大都市圈中,将拥挤到什么程度。即便除现有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外,再塑造出几个超大型都市圈,拥挤程度恐怕也远不是日本东京可以比的。最终的细节肯定是有差异的,但底层逻辑,是类似的。(全文完)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有版权和肖像权问题,敬请和我们联系,我们文章没有商业推广,更无意侵权,一经确认,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处理。微信:vicfer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