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收工作接近尾声,田间地头的秸秆越来越多。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总产量约为10亿吨,如何处理秸秆一度成为农户头疼的问题。近些年来,各地正在推动秸秆还田,那么目前这项政策的推行情况如何,难点在哪?
秸秆还田 难在哪?
日前,记者在各大粮食主产区,针对秸秆还田的情况做了一次调研。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为民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 李冬:秸秆还田到表层之后,有些种子播下去,土壤接触不好,播到秸秆上了,不吸收水分。前期小苗比较脆弱的时候,养分不足容易造成叶黄,甚至有些枯死,增加了农民的投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秸秆还田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指导。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秸秆深埋进地里,很难达到保护土壤,增加土地肥力的效果。
除了秸秆还田操作不规范,成本高也是不少农户反复对记者提到的一个难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逄焕成:据调查测算,秸秆还田成本约为单季作物纯收入的9%到15%,这是造成农民对秸秆还田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推动不同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需要从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综合解决。
打包成捆 秸秆回收农机忙
除了秸秆还田,离田加工也是处理秸秆的有效途径之一。离田后的秸秆都去哪儿了,如何提高利用价值?
当记者来到位于浙江绍兴的一个良种繁育基地时,正赶上当地回收秸秆。一台搂草机将农田里分散的秸秆集中起来,并通过后面的打捆机将成堆秸秆吸入机器,压缩、捆绑一气呵成。在机械化设备的帮助下,原本散乱的秸秆被打包成一个个圆柱体包裹,方便运输。
农户告诉记者,往年收割季在确保粮食颗粒归仓的同时,需要花不少时间来处理大量秸秆,从而为冬季农作物播种打下基础。今年,当地一支新成立的秸秆收储服务队主动找到他,免费提供秸秆从收集、打包到运输的“一条龙”服务,不仅节省了成本,也提高了效率。
目前,各地纷纷通过引进秸秆回收企业,打通秸秆回收、运输、销售各个环节,为农户提供服务。
回收再利用 “变废为宝”增效益
秸秆收储更加便捷的背后,是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环节,多样化的回收渠道推动秸秆循环利用。秸秆回收的市场行情怎么样?
在粮食主产区河南新乡市,目前正是处理秸秆最繁忙的时候。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同种类的秸秆在当地都能找到合适的回收渠道。玉米秸秆营养价值高,适合做饲料。当地就以延津县、原阳县等几个养殖大县为重点回收玉米和小麦秸秆,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柔韧性好的稻草秸秆适合生产草编制品,在水稻种植大县获嘉县,不少草编厂正在开足马力赶订单。
多样化的回收渠道,让秸秆循环利用门槛不断降低。在湖南宜章县梅田镇,当地积极引导农户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赤松茸,目前已发展十多家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栽培1亩赤松茸,约需20亩田的水稻秸秆作为基料,来年收获赤松茸后,被菌丝腐烂的秸秆成为有机肥,促进水稻生长。通过双季稻、赤松茸轮作的模式,每亩田综合效益可达1万元以上。
秸秆回收还有哪些新思路
截至目前,我国秸秆利用企业超过3万家,主要农作物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8%。如何更加科学高效推动秸秆回收利用,秸秆收储体系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看专家解读。
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约为9亿吨,如何处理大规模秸秆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逄焕成:我国秸秆利用的途径包括“五料化”利用,可以做肥料、饲料、基料、燃料和原料。目前,秸秆收储运环节的成本占到秸秆回收利用总成本的五成以上,因此,健全收储运体系是秸秆规模化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为了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近年来,各地组建秸秆专业收储队伍,鼓励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投建收储中心,完善秸秆收集储运体系。专家表示,在市场化运作下,通过搭建秸秆交易平台,可以实现同一区域内和不同区域间秸秆资源按需调配,拓宽秸秆的产业化发展。
秸秆回收离不开技术创新。在采访中,专家给记者展示了他们团队正在研究的田间秸秆颗粒化技术,这个小小的秸秆颗粒经过机器高温粉碎、压缩,不仅摆脱了病虫害影响,也更易被土壤分解吸收,方便回收运输。目前这项技术已在辽宁、黑龙江等地推广应用。
来源:微观三农
编辑:李麟
责编:张同君
审校:梁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