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种养循环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时事   2024-12-09 17:32   山东  
种养循环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绿色种养循环是指在当前种养分离的新形势下,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对接,以培育粪肥还田服务组织为抓手,以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加快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和科学施用,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促进种养适配、生态循环。
2021年4月,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启动,核心是通过建机制、创模式、拓市场、畅循环,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促进粪肥还田,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项目计划通过5年时间,在畜牧大省、粮食和蔬菜主产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通过财政奖励支持,扶持一批企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市场主体,提供粪肥收集、处理和施用服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种养结合模式,创建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机制。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的发展背景
农业生产是我国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排放总量的17%,其中畜禽粪污是重要的来源。我国是世界第一养殖大国,全国每年养殖畜禽200亿头(只),产生粪污30多亿吨。畜禽粪污用不好,就会产生污染;用好了,就是珍贵的宝藏。随着我国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种养分离现象愈发突出,种植业和养殖业长期的产业脱节、布局脱节和产需脱节,是导致我国种养难以有效衔接、农牧循环存在梗阻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大量畜禽粪污资源浪费和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发布,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2017年—2020年,农业部组织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中央财政累计投入40多亿元,在全国238个县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行动,在经济作物上筛选集成了一批效果好、推得开的技术模式,有效带动了有机肥投入快速增加、化肥用量持续减少。2017年,原农业部印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方案(2017—2020年)》,启动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支持全国819个县整建制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底,全国13.3万家大型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了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

2021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这是种植和养殖两端相关项目的升级版,重点聚焦粪肥科学施用,继续做好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后半篇文章。绿色种养循环主要是要通过建机制、创模式,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变“粪污”为“粪肥”,从机制、模式上下功夫,建立种植业和养殖业内生循环机制,实现种养分离到种养结合的转变。通过在技术政策创设、服务主体培育、粪肥市场拓展方面发力,围绕粪肥还田利用,建立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体的长效运行机制,实现技术创新向后期机制创建转变。

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的重要意义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是以市场化手段破解种养分离、循环不畅堵点卡点的大胆创新,是促进农业绿色低碳、生态循环发展的积极探索。

我国已经进入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阶段,补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短板势在必行,而粪肥还田是关键。从时间线上看,当前正处于粪污从前期处理向后期利用转变的关键阶段。“十三五”期间,全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超过95%,粪污高效收集处理的基础已经具备,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行动筛选集成了一批有机肥还田技术模式,为粪肥还田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接下来重点是建立粪肥科学施用技术体系,确保粪肥安全、科学还田。从空间线上看,畜禽粪污处理有多种途径,肥料化利用应用最为广泛。因此以就地就近利用为目标,降低还田成本,促进粪肥大面积还田,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最终出路。只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培育服务主体,拓展服务市场,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以市场化手段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才能让种养真正对接,持续循环起来。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是在单产提升需求迫切、耕地地力不断消耗的严峻形势下,推动粪肥还田、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有力抓手。

2024年4月,国务院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谷物面积14.5亿亩左右;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420公斤左右。新形势下,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一是藏粮于地,向耕地要产能,二是藏粮于技,向科技要产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耕地是农业的“要害”,但目前大田土壤肥力大幅消耗无法得到及时补充的现实矛盾仍然突出,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推动粪肥还田,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基础地力、支撑大面积单产提升的重要手段。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是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新形势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位列乡村“五大振兴”之首,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种植和养殖是农业农村最基础的产业,产业振兴最后的落脚点还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促进种养对接、生态循环是必然要求。污水横流不是美丽乡村,臭气熏天不是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离不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将“粪污”变成“粪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有利于整体提升村容村貌。此外,开展以畜禽粪污为主的有机肥资源循环利用能够催生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新业态,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能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 取得初步成效
三年来,各地对照项目要求,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强化措施、务求实效,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整县推进粪肥还田,促进了有机资源变废为宝。通过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有效解决县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难题,减污增碳效果凸显,实现了生产生态双赢。一是促进县域有机资源循环利用。通过推动粪肥就地就近还田,打通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堵点,有效缓解了养殖场面临的环保压力。累计收集处理固体粪污4388万吨,液体粪污6216万立方米,试点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平均达到93.5%,比项目实施前提高5个百分点。二是促进粪肥还田、替代部分化肥。试点县累计还田固体粪肥2586万吨,液体粪肥5348万立方米。累计减少化肥用量32万吨(折纯)。三是促进土壤培肥、固碳增汇。通过粪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碳投入450万吨,有效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了农田土壤固碳增汇能力提升。监测结果显示,上海市土壤有机质两年提高了8.9%。

培育扶持服务组织,粪肥还田市场初具规模。各地坚持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抓手,通过政策支持、资金奖补、宣传引导,鼓励市场主体开展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培育了一批专业化服务组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实现粪肥还田有人干。一是服务主体数量增加。全国参与绿色种养循环的服务主体已达到2501家,比项目实施前增加近1000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江苏省通过开展试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每个试点县可解决50名~70名人员就业。二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通过项目实施,专业化服务组织的装备条件不断改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501家社会化服务组织现有粪污运输车1.02万辆,堆沤处理设备1.45万台(套),施用机械设备1.003万台(辆),累计对接养殖场户8.4万家、种植主体80.8万家,平均服务半径20公里,服务播种面积7830万亩次。三是龙头企业不断涌现。通过项目持续支持,涌现出了一批设施设备配套、工作经验丰富、服务能力强、信用记录好的粪肥还田服务组织。黑龙江丹青诺和公司在项目带动下,购置大型进口还田机械13台(套),粪肥转运半径覆盖40公里,单日还田作业能力达3000亩,提供液体粪肥“收、存、撒、用”一体化服务。

集成组装技术模式,粪肥施用更加科学高效。各地积极开展田间试验,围绕主要作物,综合考虑土壤条件、施肥习惯和粪肥特性,坚持有机无机配合施用,集成组装类型多样的绿色种养循环技术模式。一是“固体粪肥+N”模式。在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积极探索粪肥与化肥合理搭配,充分发挥农机农艺融合优势,集成了“固体粪肥+配方肥”“固体粪肥+缓释肥”“固体粪肥+机械抛洒”“固体粪肥+机械深施”等模式,减轻劳动强度,提升粪肥还田机械化水平。二是“液体粪肥+N”模式。针对液体粪肥体积大、养分低、运输施用难等问题,各地集成推广了“液体粪肥+罐车喷洒还田”“液体粪肥+管网输送施用”“沼液+水肥一体化”等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探索长效运行机制,为绿色种养循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坚持“花钱买机制”原则,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利益共享、成本共担的运行机制。一是种养结合机制。通过政府主导,组织三方签订合同,落实责任义务,建立长期稳定的种养对接合作机制,实现需求互补、协同推进和同向发力。二是利益链接机制。通过项目引导,初步形成“政府补贴一点、养殖企业出一点、种植主体掏一点,服务组织赚一点”的种养循环利益链接机制。湖南省醴陵服务组织与养殖场签订粪污处理协议,收取20元/吨粪污处理费,与果树种植户签订粪肥还田全过程服务合同,收取300元/吨的粪肥还田服务费,加上试点补贴的180元/吨,每还田一吨粪肥可收入20元左右,实现了粪肥还田成本共担、利益共享。三是第三方保障机制。为消除农户普遍存在的施用粪肥会影响产量的顾虑,江苏省高邮市创新推出腐熟粪肥(沼液)还田利用种植保险,按照每亩10元的标准进行投保,其中高邮市财政补助5元、社会化服务主体自筹5元,为农户施用粪肥解除了后顾之忧。四是全程追溯机制。多地积极探索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粪污收集运输处理、粪肥还田作业进行全过程监控记录,做到粪肥来源清楚、粪肥去向可查、监管不留死角。目前已有133个试点县建立了绿色种养循环粪肥还田追溯系统,实现对全过程信息化监管。

广泛开展宣传培训,普及推广粪肥施用理念。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在关键农时季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宣传培训,普及施肥知识,转变农民观念,推广粪肥科学施用理念。一是抓好试验示范。建立核心示范区6145万亩,开展粪肥还田替代比例试验2767项次,建设效果监测点1.42万个,验证粪肥还田增产提质和减肥增效效果。在项目带动下,江西省武宁县农民自发到堆肥点自运自施,黑龙江克东县农民要用粪肥需提前三个月预约。二是开展培训观摩。各级累计举办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技术培训班5049期次,培训粪肥堆沤处理、科学施用等内容;组织田间观摩4852次,发放技术资料433万份,培训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及农民41万人次。湖南省举办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技能竞赛,现场进行理论考试,展示堆肥技能,充分调动服务组织积极性,形成创先争优、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三是多角度宣传报道。利用各类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报道3800条次,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广绿色种养循环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江西省高安市、山东省高密市绿色种养循环工作,新华社报道河北省迁安市粪肥还田典型案例。

突出增产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和品牌强农。各地推进粪肥合理施用,有机无机配合,提高土壤肥力和粮食产能,用健康的土壤生产优质的农产品,促进了增产提质增效。一是产量品质双提升。通过粪肥还田,与化肥形成搭配,缓急相济,养分供应更加合理,粮食产量稳中有升。河北省小麦增产4%,四川省水稻增产43公斤/亩。据安徽省检测,施用粪肥的苹果品质明显提高,果皮花青素含量提高20%~30%,维生素C含量提高10%~20%。不少农户反映,增施有机肥后种出的农产品,果色艳、口感好、味道醇、余味浓,品质更优、营养更均衡,找回了记忆中的老味道。二是基地品牌齐创响。各地以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为抓手,加快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着力创响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黑龙江省集成推广猪粪、牛粪腐熟还田技术,生产高品质鲜食玉米和粘玉米,讲好“玉米故事”,打造了“北纬47度”玉米品牌。三是提质增效促增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了种植户收入增加。湖北省在小麦、水稻、玉米、油菜上进行堆肥还田最高可增产12%,每亩节本增收100元以上。
来源:微观三农


编辑:李麟

责编:王昕萌

审校:郑晓晴

学习强农 乡村季风
山东广播电视台农科频道《乡村季风》栏目官方微信。《乡村季风》栏目创办于1997年,是历届中国新闻名专栏中唯一的对农电视节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