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在常如此,何事能妨笑口开

文化   2024-10-20 05:55   河南  
  


汪国真曾说: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生命旅途风雨飘摇,你我渺小如浮萍,于众声喧哗内,一切尽显苍白。


但旅途终有终点,黑夜必迎曙光,曾觉得难翻越的山,回首时,亦不过尔尔。


历经世间万事才醒悟:向外求名,不如内心强大,活出自我。



01


用乐观的态度,渡己

人生自在常如此,何事能妨笑口开?

——宋·陆游《杂感》


《霸王别姬》里有一句台词:“人哪,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当你走过那段难挨的岁月,回过头会发现,一切不过如此,烦恼和忧愁,早已化作过眼云烟。


你已经成长为另一个自己。那些风雨和苦痛,早已化为一身铠甲。


唐朝有位将军汤明,英勇善战,深得皇帝赏识,一时显赫无比。

然而,在一次战役中,他腿部重伤,加之决策失误,最终被罢免官职。

归乡后,他又遭遇亲人离世的悲痛。面对困境,汤明没有沉沦,而是选择自救。


缺粮时,他亲自开垦荒地;食物单调,则上山打猎;腿伤复发,他自学草药知识,治疗旧伤。


闲暇时光,他与三两好友相聚饮酒,自在悠然。


渐渐地,他的腿伤也得以痊愈,生活重新焕发光彩。



正所谓:人不自渡,天也难护。


人生的路,终究要自己走,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你决定。


各花入各眼,各有各的美。


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自我设限,人生有无限可能,值得我们去尝试。


后半生敞开心怀,允许一切发生,接纳所有离开。


当你足够心宽,再忧患的生活,也能从凡尘里开出一朵花。


02


用豁达的态度,渡人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宋·辛弃疾《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


《道德经》中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人与人之间,永远是相互的。


爱人者,人恒爱之,给别人留活路,就是给自己留后路。


一抹微笑,一点关怀,都可能为你结下一段善缘。


请相信,你对别人的每一份善意,最后成全的都是你自己。


唐朝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勋卓著。

有一次,他麾下的一名将军因犯错受罚,心怀不满,竟在背后诋毁郭子仪。

此事传入郭子仪耳中,他却并未动怒,而是冷静以对。

他对手下坦言:“我郭子仪性格直率,不喜拐弯抹角。若我有过失,你们尽管直言相告,我自会改正。但若是背后非议,我亦不会轻易听信。”

后来,那位诽谤的将军深感懊悔,主动向郭子仪致歉。

郭子仪展现出宽广的胸襟,大度地宽恕了他,并勉励他继续为唐朝建功立业。



看过一句话:“谁都有雨天没伞的时候,你为别人撑的伞,都会化作来日躲雨的屋檐。”


渡人,是一种包容别人的胸怀,更是一种宽恕别人的格局。


行走在人生的旅程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易之处,与其锱铢必较,不如多一些宽容。


常怀渡人之心,一切美好,都会更值得。


03


豁达是本草,乐观是良药

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张志和《渔父·云溪湾里钓鱼翁》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心境皆由自己决定。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天地万物皆有欢喜之处。


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去发掘其美好的一面,享受其中的乐趣。


以豁达的心境,打开不幸旁边的窗户,也许你就看到了人生的美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年轻时患伤寒病,致左腿残疾,需拄杖行走。


面对困境,他坚定地说:“我将以健全的头脑脑,代替残缺的腿,无论前路多艰险,必在数学领域留下深刻印记!”


次年,他在《科学》杂志发表重磅论文,震惊数学界。

同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破例邀他入职,开启其学术生涯新篇章。关注诗词天地,后台回复【50】,查看李白最唯美50句诗词,从山川到日月,万物皆美!


点击上方关注【诗词天地视频号】


丰子恺在《豁然开朗》中说过:“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豁达闲适守一方山林,乐观开朗候一片晨曦。


豁达是本草,乐观是良药,中年以后,以这四字入药,拥有快乐的人生。


以一颗乐观豁达的心行走尘世,看山山静,以一份宠辱不惊的意笑对浮生,看水水清。




林清玄说:“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


与其愁眉不展面对世间悲欢事,不如以欢喜豁达之心乐观面对。


做一个内心丰盈的人,就让往事随风,让心事落尽,繁华开遍。


关注诗词天地,愿明日之你我,胸中有丘壑,余生长安乐。


*作者:拾一。本文首发于诗词天地,如需转载请联系开白。


更多详情请点击:学诗不用背,听完自然会(喜欢写诗的朋友快收藏)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成为尊贵诗词会员!

诗词天地
以诗会友,振兴诗词,倡导诗意生活态度。每天早上六点,加入会员与1000万诗友听诗、学诗、写诗,共同传播诗词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