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二道区东盛街道综治中心成功密码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间互帮互助常见,但矛盾也时有发生。比如,何女士就曾遭遇过楼上漏水,寻人无果导致损失加重的事情。“我当时敲门没人应答,物业也以为邻居家无人居住,就把自来水关了,导致矛盾升级……”11月19日,何女士回忆起几个月前的遭遇,满是感慨。幸运的是,二道区东盛街道综治中心(以下简称东盛综治中心)调解员真情相助,说服邻居维修漏水点,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何女士还和邻居加了微信好友,“以后再有事儿,都能商量着解决了”。
近年来,东盛综治中心整合街道与公检法司、人社、信访等多部门资源,探索建立“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一条龙跟踪服务”矛盾纠纷化解运行模式,并创新推出党组织引领在前、矛盾隐患排在前、风险预判想在前的“三前工作法”,成功打造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试验田”、回应群众诉求的“服务站”、化解矛盾纠纷的“终点站”,在居民中间赢得了良好口碑。
党组织引领在前
织密“一竿到底”式调解网络
“为积极化解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稳定,我们打造了‘街道综治中心-社区矛调站-小区矛调室’三级阵地,织密了‘一竿到底’式矛盾纠纷化解网络。”东盛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一竿到底”能否“立竿见影”?
一系列数据足以佐证——坚持党建联建共建,东盛综治中心充分发挥党组织领航作用,完成了“一中心七分站”建设;邀请司法所、法院、派出所三方人员及专业律师等共同参与,召开“协商议事会”,以集体协商助推矛盾调解;在每个社区组织在职党员、退休党员干部、物业人员等成立“红色服务队”,多渠道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网格员开展常态巡查走访“敲门行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更接地气、更抚民心。
矛盾隐患排在前
“小网格”筑牢居民“平安圈”
“现在大家一旦产生矛盾,最先想到的就是去找调解员。”宋阿姨的话,是东盛街道居民的日常写照——
一次,吉星小区某栋楼下水管道堵塞,一楼理发店因不与楼上住户共用主管道且怕维修影响营业,导致疏通事宜陷入僵局。随即,二楼住户找到光荣社区网格员衣爽。衣爽告诉记者,“我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并由社区制定出不破坏一楼商户地面且不影响其营业的疏通方案。”经调解,邻居们意识到更换下水管道对自身生活有益,纷纷主动分担维修费用。
止纠纷于萌芽、化矛盾于源头,不仅针对楼上楼下“邻里事”。吉盛小区居民李先生讲了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儿。“附近一家美发店总在夜间10点以后施工,噪音扰民,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找了双安社区矛调站的调解员蒋燕,没想到她一番动情入理的劝解,真比我们居民说的管用。”李先生说,如今,噪音没了,大家相处更和谐了,“小网格”确实让居民的幸福生活更有底气。
今年以来,东盛街道坚持以“网格问事”汇集民情,各社区网格员围绕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开展定期走访入户,由过去的群众“找上门”为现在的网格员“上门找”。通过对社会热点、突出矛盾、集中投诉等问题进行分析比对、深度挖掘,使居民投诉反复率、集中率较高的矛盾问题及时化解,“小网格”切实筑牢了居民“平安圈”。
风险预判想在前
打造“一体运行”基层治理新格局
“不久前关于车位纠纷的成功化解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调解员综合运用‘五步’调解法、冷却降温法和情理交融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东盛综治中心负责人还原了事件的始末。
几年前,王先生在小区地下车库购买了一个车位,使用期间墙体渗水,多次协商未果后,王先生与物业产生了矛盾纠纷。物业究竟能否为业主更换车位,甚至给出补偿?
东盛综治中心调解员刘彩霞接到王先生的求助后,一方面对双方采取“背对背调解”,另一方面以听陈述、问想法、查现场、面对面谈话及签调解协议的“五步”调解法,成功帮助王先生解决矛盾纠纷。鉴于解决方案深得人心,王先生放弃了索偿,双方握手言和。
为真正构建“一体运行”基层治理新格局,东盛综治中心持续探索、创新工作路径,将风险预判想在前,建立隐患预警、分析预判、问题预调“三项机制”。如今,各社区每个季度都会对居民所需开展研判,汇总上报,将矛盾调处关口下沉、前移,并对问题事件“分类定级”——简单的由网格员调解,复杂的由社区调解队伍专项调解,疑难的提报东盛综治中心调解。“对于调解成功的问题事件,我们会及时做好回访,形成工作闭环。”东盛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采访结束时,记者在东盛综治中心看到,街道负责人和多位调解员正坐在一起,研究新一年的新打法。“这里可以打造‘板凳会’居民议事平台,让群众在知情中参与、在参与中决策……”随着街道不断拓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不仅为辖区平安建设配置了“最强大脑”,也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赋予了更足的成色。
初审:魏传敬
复审:耿凤阳
终审:刘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