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编码、传递、解码,都靠着一种语言能力、语文素养在无形地支撑。
中文,因为会读写的人数居世界第一,貌似门槛低,作为文科专业,一度门庭冷落。但也被视为万金油,每个单位都需要能写会说的人,“笔杆子”是香饽饽。但是,中文专业的学生不够分配,也不懂具体专业和技术,业务单位的优秀笔杆子还得自行培养和靠个人渐悟。
这种情形,40后、50后的父辈遇到过,他们常常“学非所用”,不管什么专业出身,用得最多的还是中文“写材料”,很多高级工程师都是文理兼修的。70后、80后的职场依然如此。
那么,中文作为母语的学习及其语文素养,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让一位工科女生来介绍一下她在外企的语言生活吧。看看她是如何在工作语言为英文的世界施展中文才华的。
一位工科女生的中文素养
小 塞
the art by CarolChen
我是学化学的,大学毕业十五年了,竟然有一多半的时间在做语言文字工作并和客户群打交道,经历了一个从Chemical Geek(化学极客,善于钻研但不懂与人交往的怪才)到Social Jerk(社会混子)的过程。其实不管做技术,还是做市场,都要先做人,万变不离其宗吧。
微信朋友圈的讯息越来越令人焦灼。猛一看很有意思的文章和观点,如春风拂面,但短暂舒服,过目即忘。无关信息,八卦新闻,更令人避之不及。刷半天朋友圈,却愈发空虚。
当然,这不是社交平台本身的问题,碎片化的阅读,给人一招半式、支离破碎的体验,如何给人完整的视觉冲击?如何整合信息为我所用?这需要一种深厚的内功。
作为一枚市场小兵,外界瞬息万变,怎样才能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提下去感召别人,获得认可并买单呢?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五回)悟透世事、人情,需要一种人文的情怀和语文的素养,多静心读书,多独立思考,多默默笔耕,静得下来,才能走得更远。
一、深度理解企业产品及文化,要靠人文情怀。
在大企业,不同的产品和企业文化都有诉诸文字的规定和相关培训,旨在帮助新入职的员工能够尽快了解、融入并运用这些知识和文化。但每个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再加上工作年限这个变量,更是因人而异。但这份内化的程度,决定了员工能走多远。
一个人能全心全意全力地去做一份工作,图啥呢?不外乎薪水和成就感。前者显而易见,但也持续不长,因为会受外界诱惑而挖墙脚。后者比较复杂,有完成感、被认可感、价值感、情怀等综合因素。换言之,如果员工的志趣和公司价值观趋于一致,就是双赢。
我们公司是做什么的?历史?文化?价值观?产品?客户?每个问题貌似简单,但后面的答案却是错综复杂的。每个问题还都可以深挖,例如什么时期、什么社会环境、什么行业、什么人群、什么业绩、什么计划、解决什么、为什么,这一连串问题可以类推,理解得越深入、推得越广,链接越多,心里越明晰。
挣钱是公司的第一要务,但除了商业诉求,市场的员工要看得更远,要赋予自身一种责任,例如:除了提供工作岗位,是否还能为社会进步做一点贡献?
市场部的工作像厨师,只有先真正接受和认可了公司的文化和产品,让她内化为自己的烹饪指南,再加上个性化、人格化的调料与厨艺,才能完美呈献给受众客户。
对我来说,这才是有效的表达。要说服别人,先打动自己。首先要做一个有感情、有温度的员工,用心去理解、感悟并贯通,这需要综合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二、顶层规划与各类文案撰写,要靠中文水平。
我是一个工科生,却做着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但我很喜欢用语言梳理逻辑和搭建框架。
以前考试背书,我从不做笔记,临阵磨枪时先看目录摸清线索,然后才背内容。就好像先把鱼骨头架好,再往里塞肉。考试时,我能快速反应出我需要的大段文字在鱼骨架的哪个部位,甚至在那根刺上都清清楚楚。
随着文字工作增多,我现在看书也会有跳读的习惯,若这一节感觉无趣,我就随机翻到后面,然后再不时回翻,一来二去,整个轮廓就具备了。
在大框架下,这种完形填空式的方法适合头脑风暴,适合内容拓展和创新。但是,如何填充内容也是有讲究的,需要较高的中文水平。
做品牌,定位是重中之重,想传递的形象要因渠道而异又整合统一。某个项目的策略和时间表一旦确定,发布渠道,发布内容,语言风格,反馈沟通……工作就得具体执行下去。
执行力,除了严格遵守时间,语言文字的出色运用也是一个加分项,要尽力出彩,以真正地打动人。哪怕是简单地做一个本地化,翻译一本产品手册,能思考到了什么程度呢?
说到翻译,除了广告语,这些年我很少再翻译大篇幅的文章或手册了,通常是交付翻译公司或公关公司,有时也会让市场部新员工或实习生试试身手,一是为了让他们通过翻译更了解公司和产品,另外也想看看他们的工作态度和中文功底如何。
见过翻译得很烂的作品,有的是水平有限,但有的却是用“百度翻译”草草应付。且不说译出的文字是否融入了产品的特质,连中文表述都全然不通。我直接摔回去,不是我脾气大,而是觉得首先要有专业素质和认真态度,一言一行的细节决定成败。
当年一位同事翻译了一本关于“高端消费业”的手册,由于英文文本就非常优美,同时强调了中国文化意境,她完全是消化了一遍,几乎是全新创作,以至于不明出处的同事问:“谁写的古诗这么美?”
另外一个好的例子,不久前现同事翻译了一篇科技文章,其中有很多词,她也不懂,但她主动去维基百科查阅机器学习、深度学习、R、Python等词,跟该领域的专家探讨,理顺了逻辑,最后成稿。
这两位同事还只是临时的书面译员呢。这两个作品都非常符合产品特性,同时也深得受众喜欢,获得大量的正面反馈。
当然不能按照这种高标准来要求所有人,但文通字顺是一个底线,你自己都读不懂,还想让别人读懂吗?还是先打动自己再说吧。所以我会提新的要求:“中文表达不好的人请别做翻译工作,谢谢!”
以前老师教给我的念书诀窍:“先把书读薄,再慢慢把它读厚。”这个道理其实是通的,各行各业的领悟都需要先消化吸收,再深入研究。
三、自主学习和思考永不停歇,要靠语文素养。
完成项目后适时回顾总结,和内部团队及外围人士探讨得失。一些陶醉一时的想法和角度,事过境迁,又别有滋味。静心探讨东西方表述的交互与差异,还是很有意思的。
就像学习一门语言,不在于发音准、单词多、会考试,而在于通过这把钥匙,打开了全新世界,去了解和探索大洋彼岸。回过头来再印证不同文化里的共同之处,正所谓大道相通。
不断地学习就像不断地强身健体一样重要,而语文素养就是一块海绵,能不断吸附。无论是职业的健康发展,还是个人的生活追求,都需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和持续研究的开放态度,远比金钱和职位更有成就感。
一颗愉悦跳动的心,一种自然生态下的契合。知识永无止境,山外永远有山,学习和提升永远在路上。
维特根斯坦说,我的语言的边界就是我的世界的边界。
中文修养、语文素养,是国人的立身之道和成就之基。
小塞的原文标题是《先打动自己再说》,导语是“一入市场深似海,叨叨两句也开怀”,描述了自己从技术到市场的转变,发现做市场远比做技术更深。
形象好、气质佳、灵动干练的她更多地负责语言建构和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写文案、打广告、做推广。简言之,即通过语言传递外资企业及其产品形象,赢得国内的终端客户。
这是直指人心的工作,语言是钥匙,要打动客户,先打动自己。
她领悟了中文素养之道,这也带给她不断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