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中日印投下反对票,仍未能阻止联合国通过决议,中国表态不会遵守!

文摘   其他   2025-01-01 13:42   广东  

“废除死刑,迎接更文明的未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推销这一全球性提案时,似乎早已设想好了一个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世界”。他和其他支持废除死刑的国家,用最崇高的语气告诉全世界:死刑,不再适合这个“先进的时代”。

世界并不是马克龙想象的那样简单。在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家看来,这种“文明”不过是站在西方价值观上对全球其他国家进行“道德绑架”的工具。马克龙所说的“新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对他们法律主权的粗暴侵犯,甚至是对数千年文化的轻蔑。

中国代表在联合国的讲话简洁有力:“死刑问题是属于一国主权范围内的立法和司法问题。”也许,这句话并没有任何华丽的修辞,但它却给人一种强烈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死刑是中国法律体系中一块沉重的铁石,不容任何外部声音左右。中国的“保留死刑,严格适用死刑”的政策,正如一把刀刃,闪烒着冷冽的光辉。

死刑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惩罚,而是社会秩序的保障。中国的刑法并非没有良知,它有严格的标准和核准程序,只有那些犯下极其严重罪行的犯罪分子,才能被判处死刑。这不是无情,而是为了更好的正义。因为它确保了社会的安宁,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法国似乎不这么认为。马克龙总统的言辞激烈,他宣称,废除死刑是全球进步的象征,法国将不遗余力地推动这一理念。他甚至言之凿凿:“法国的领导力,将带领世界走向一个没有死刑的未来。”这样的言辞,带着无可挑剔的理想主义,但也浸透了不可一世的傲慢。在法国眼里,废除死刑几乎成了“人类文明”的标准——似乎所有反对这一提案的国家,都显得那么“落后”和“原始”。

文化的碰撞,不仅仅是在话语间的争锋相对,更是在深层次的价值观差异中展开的对抗。在西方,个体主义和人权至上主导了法律与道德的框架。废除死刑,不仅是司法体系的改革,更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而在中国,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国家的安全更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价值。在中国人眼中,死刑并不是不人道,而是对某些极端犯罪的应有之惩。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外部力量轻易改变这一点。

这场围绕死刑的争论,远远没有结束。而我们,也许该更多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文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