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秋到冬的过渡
天气渐寒始于霜降
霜降一般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之后意味着冬天的开始,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二十四节气解》云:“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
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你知道
古人以为霜是露水变的
这其实不对
当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
地面温度低于0℃时
水汽在植物或其他物体表面
凝华成一层白色的冰晶
这就是霜。
祖国医学认为“四季五补”,即春要升补、夏宜清补、长夏淡补、秋需平补、冬合文补。
《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调养摄生理论。
《饮膳正要》云:“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
霜降为秋令节气,秋与金应,与肺气相通,燥气主令,饮食宜以滋阴润燥、润肺益胃为主,如百合、麦冬、梨、荸荠、芦根、枇杷、白果、蜂蜜、银耳等,以防止燥邪偏盛,伤阴耗液,而我国民间还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同时可选择药食两用之莲子、山药、百合等甘淡温润之品以养阴益肺。谚曰:“补冬不如补霜降”,说明是霜降时节是进补的好节,但需注意,应“平补”,勿“大补”,以免造成身体负担。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季之应,养收之道也”。
霜降时节,秋风瑟瑟,万物枯槁,由收转藏,寒风凛冽,昼时变短,夜晚延长,阳气渐退,阴气渐长,起居作息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助精气之潜藏,早起以应秋气之清爽,顺应阳气之舒张,使肺气得以舒展,缓解秋令肃杀,且防止收敛之太过。
俗语有“霜降不算冷,霜降变了天”。此令时节,昼夜温差变化增大,人们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
《黄帝内经》云:“五脏应四时,各有所受”、“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秋与肺相应,五行属金,金者从革,主肃杀、沉降,肺在志为悲忧。秋令时节,气温下降,花木凋零,草枯叶落,寒风萧瑟,人们往往容易产生忧郁、悲愁、凄凉之情,引起情绪抑郁、少言寡语、意志消沉等。
故此时我们更应该保持良好、积极、乐观的心态,适宜的宣泄内心低沉、郁闷的情绪,以保持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培养豁达、乐观之心,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变化。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避免“多事之秋”。
霜降之后,秋高气爽,天朗气清,适当的运动有利于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强身健体。运动锻炼可选择如外出登高、跑步、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运动。
但需注意霜降后气温逐渐降低,运动时应注意关节保暖,避免过度劳累,更忌运动过后大汗淋漓。运动应遵循适量、适度,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体质虚弱者,尽量选择和缓的运项目,若运动失宜,反致阳气外泄,伤耗阴津,损伤正气。“肺主一身之气”,肺与呼吸之关系最为密切,故在进行运动锻炼时,可配合呼吸吐纳法,以调养肺气、宣通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