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书画相约》进群与大家交流↑
为书法家画家提供交流平台,为书画爱好者提供学习机会,欢迎投稿进群!
田蕴章先生的书法现在挺有争议的。不过田先生自己心里,能让他真心佩服的书法家其实没几个。清末民国时期的潘龄皋是他特别推崇的,田先生甚至直接称他为“书坛宗匠”。
潘龄皋在北方书坛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名气一直挺大。以前民间就流传着一句话:“草书三原于右任、榜书天津华世奎、核桃楷北京潘龄皋”,这说明他在书法界的地位特别高。而且,他还和谭延闿齐名,当时就有“南谭北潘”的说法。京津冀一带的商号铺面,都特别希望能请到潘龄皋来题匾,这不仅是对他书法的认可,也是一种荣耀。
潘龄皋的前半生主要在官场打拼,他在甘肃当官待了很长时间,经历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看尽了官场的黑暗,也吃了不少苦。他一直是个清官,当官的时候就特别受老百姓爱戴,但面对民国时期混乱的地方政治,他实在没办法应对,最后只能选择辞官回乡。辞官后,潘龄皋回到老家安新,从此安心练字,教学生,过得特别自在。因为他为人清高,又有翰林的身份,他的书法特别受京城读书人的喜欢。
潘龄皋学书法那可是下了苦功夫的。一开始,他接受的是特别严格的馆阁体训练,功底打得特别扎实。据说他学楷书的时候,最开始是跟着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学的,后来又花了十几年时间学欧阳询的《皇甫君碑》,还研究过王羲之的小楷《黄庭经》和《乐毅论》。他的楷书写得特别好,既有颜楷的整齐,又有欧楷的挺拔,还带点王羲之书法的飘逸。
早年的时候,他的行书是跟着《定武兰亭序》学的。到了中年以后,他又开始学苏东坡的行书,还研究过清朝书法家翁方纲的作品。
潘龄皋的书法,那可是把王羲之的行书和苏东坡的书风给完美结合了,再加上他颜楷和欧楷的功底,他的行书写得特别有味道。他的字看着厚重,但又特别挺拔,一点都不死板。到了晚年,他的行书在气韵上还受了刘墉书法的影响,整体风格走的是清代帖学的路子。
潘龄皋的同乡晚辈、著名书法家张旭光还专门研究过他的书法,总结出几个特点:潘氏的字“结构正大严整,又灵动自然”,看着特别舒服;“用笔丰富变化,又独具个性”,每一笔都有自己的风格;“通篇强化对比,又寓巧于拙”,整体布局特别有层次感;“碑帖结合,求新求变”,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创新的风格。
张先生在文章里还特别提到了潘体的“花生捺”,说这是潘龄皋书法的一个标志性特点,特别有创意。这个“花生捺”确实很有意思,是潘龄皋书法里的一大亮点。
潘龄皋的书法整体上是从帖学里出来的,和当时其他翰林书家比起来,可能一开始看起来个性没那么突出。不过,他晚年的时候,虽然好像有点借鉴清代碑派书家张裕钊的意思,但还是很难完全摆脱馆阁体的影响。
潘龄皋的书法,从年轻时候学各种大家的风格,到中年时广泛吸收各家之长,再到晚年回归平淡,他这一辈子的书法都在帖学里打转,没有太大的变革。他的字虽然朴质、有拙趣,但还是摆脱不了馆阁体那种“大卷子气”。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潘龄皋的书法把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得特别好。他的字不仅好看,还特别实用,符合于右任提出的草书改革的四个标准:“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他觉得书法的字形美和实用性应该相辅相成,不能偏废,书法最重要的就是传神达意。
潘龄皋的书法在北京和周边地区特别受欢迎,那种精整、圆润又雅俗共赏的风格,特别符合普通老百姓的审美。所以,潘龄皋的书法也算是代表了平民阶层的大众审美。
潘龄皋的书法传人里,最出名的是他的长婿陈瑶圃(又叫陈老九,安州人)。陈瑶圃跟着岳父学书法,学得特别像,书风和潘龄皋几乎一模一样。他写的中堂、对联,常常署上岳父的名字,还盖上岳父的印章,很多人一时半会儿都分不清真假。
可惜的是,陈瑶圃在1939年病逝于北平,当时很多人都为他惋惜。
各位师友您认为呢?欢迎到文章最后面留言板留言表达您的观点哦!
推荐阅读
点击关注我的公众号 进群一起交流书画艺术,探讨文学和人生👇👇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书画展览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