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湖天,波光潋滟。1月2日13时30分,记者来到安徽省巢湖市巢湖边的一处电缆隧道入口。国网合肥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的两名“95后”员工——胡燕和徐其友已经在这里做好了巡检准备。
▲英大传媒记者跟随巡检人员在位于巢湖湖底的湖光路电缆隧道采访
2020年,为配合新巢湖大桥建设,当地政府部门和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共同规划建设了湖光路电缆隧道,将和新桥路径重合的110千伏西银线、巢旗线等多条架空线路迁入其中。这是安徽省首条湖底电缆隧道,也是安徽省内最深的专业电缆隧道,守护着巢湖市当地十几家大型企业、十万余户居民的可靠用电。
在隧道入口,胡燕边逐个检查墙上的一排气体检测仪表边说:“每次巡检前,必须先查看隧道内部的湿度、温度、有害气体含量等指标,一旦发现有异常,千万不能进入!”确认过湿度及各项指标正常后,我们继续往隧道深处行进。
隧道整体截面接近正圆形,直径超3米,高压电缆整齐敷设于隧道左右两侧的金属构架上。记者注意到,10千伏、35千伏电缆以直线方式敷设在右侧,110千伏电缆则呈蛇形敷设在隧道墙壁左侧,尤为引人注目。“蛇形敷设是为了给电缆形变、振动和运维留出裕度。”徐其友解释道。
望向隧道顶端,两条贯穿整个隧道的铁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巡检机器人的运行轨道。”徐其友介绍。
▲智能巡检机器人
为提高巡检精度和频次,2022年10月,国网合肥供电公司为隧道配置了一台智能巡检机器人。它每日巡检电缆隧道3次,具备视频分析、红外测温、环境监测等功能,可代替90%以上的人工巡检任务。巡检中,胡燕和徐其友默契配合:胡燕手持红外测温仪一路排查,检查电缆外观和仪器运作情况;徐其友则随时记录,带着十几斤重的高频局部放电检测仪,准备排查缺陷、隐患。
跟着他俩缓慢向前踱步,隧道两侧的钢支架和电缆线绵延不断,但设备鲜有变化。巡检时,他们的步速大概只有正常人步速的三分之一。每一个点位、每一处细节,他们都全神贯注去看、查、记。“780米长的隧道,巡检大概要花费一个多小时。”胡燕说。
▲供电员工为湖光路电缆隧道电缆接头处测温
在位于隧道500米处,几条电缆的中间,出现了一段很粗的黄色“鼓包”。这里是电缆中间接头位置,也是重点检查的位置。供电员工在它的外部设置了很多测温光纤,一旦温度异常,超细干粉灭火弹会自动触发动作。
胡燕、徐其友的细致耐心和从容不迫,是在一次次的巡检中“磨”出来的。入职后最初的几次巡检由师傅带着,他们由于不清楚重点,在几百米长的隧道内走得飞快,把师傅甩在了身后。后来,他们越来越熟悉隧道里的每一处细节,一眼就能看出哪里不对劲。到了能够独立巡检的时候,他们走得自然就慢下来了,心里也不着急了。
多年的巡检中,胡燕和徐其友走得很慢,却成长很快,已经成为电缆运检中心的业务骨干。电缆中心15名员工,平均年龄39岁,有8名“90后”。他们扎根岗位、钻研业务,在实干中成长成才。
结束了湖底电缆隧道的巡检任务,回到地面已经是14时45分。两人收拾好装备,迎着湖边的微风,再次踏上巡检的路。
(本文内容来自国家电网。本号所刊发文章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无商业用途,向原作者致敬。因某些文章转载多次无法找到原作者在此致歉,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本文仅供学习交流、我们注重分享,勿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