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韧手柬 | 在新闻实践的磨砺中追求卓越

文摘   2024-09-29 16:44   重庆  

9月20日下午,第二届重庆大学生新闻作品展动员大会于商界集团发布厅圆满结束。本次大会邀请到了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李韧书记。在致辞中,李韧老师用深厚的理论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层次剖析了一个优秀新闻传播者的核心与特质。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

在新闻实践的磨砺中追求卓越



先和各位分享三个小故事

2003年6月1日,是三峡大坝正式下闸蓄水的历史一刻。此前的两三个月,我和我的同事们奔走在库区从重庆朝天门到巫山巫峡全长6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我们应该是当时在库区记录历史的为数不多的几家媒体的记者。


2003年的三峡大坝


就在下库区前的4月20日,国家卫生部宣布实行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日报制。那时,关于非典还没有多少清晰的认识,只知道形势严峻,传染性很强。但三峡蓄水成库的报道蓄势待发,作为驻守本地的新华社记者,不容退缩。也幸好对这种新出现的传染病的“无知”,我们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库区采访报道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印象中,那时想到的唯一防疫“措施”,就是到餐馆里用餐时,第一件事是找老板要二两江津老白干和一只打火机,倒到碗里点着了消毒。与其说是防疫,不如说是一种聊以自慰的“仪式”。



2007年的盛夏,重庆迎来了直辖十年第一个西方知名的纪录片制作团队之一,美国探索频道的特德·科佩尔(Ted Koppel)团队。科佩尔是美国广播公司资深主持人,1972年曾随尼克松访华,并采访到周恩来总理。科佩尔团队仅在重庆一地的采访拍摄前后就花了近半年时间,最终制作成每集1小时的4集纪录片,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在探索频道播出。我有幸全程参与了在重庆的拍摄。


美著名主持人来渝拍《探索》纪录片


科佩尔在重庆的一个月,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选择重庆这座西部年轻的直辖市?他回答说:“不管你喜不喜欢,我们之间经济发展的未来看来已经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是现实,让我们适应它吧。”探索频道的这部4集纪录片始于美国密苏里州Rolla镇的失业蓝领,2007年,世界上最大的小型风冷四冲程汽油机生产商百力通公司 (Briggs& Stratton)设在当地的一家工厂搬迁到重庆。根据探索频道调查的数据,尽管百力通在美国保留了90%的生产能力,但其在重庆设立的工厂就足以使其在全球市场上保持强劲的竞争力




2019年6月,我主持一场实务讲座,主讲人是《中国青年报》著名的“三色”报道作者之一,资深新闻工作者和主流媒体管理者。到了提问环节,一个学生站起来:“请问如何用‘把关人’理论来分析您今天讲的内容呢?”主讲人坦率地说:“你说的把关人理论我不懂,能否解释一下?”



这是过去二十多年我在新闻业界和学界经历的众多故事中的三个。故事虽小,但却隐含着对新闻传播学子最核心的要求,那就是:能力、责任和使命。新闻传播者所需的能力,是与这个行业的特性密切相关的。



1919年,国内新闻学的开山鼻祖徐宝璜先生在他的专著、中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新闻学》中写道,报纸的第一要务就是“供给新闻”……,“故第一须确实。……第二须新鲜……”进而,“以真正新闻,供给社会,乃新闻纸之重要职务,亦于社会有极大之关系。……舆论之以正确详细之事实为根据者,必属健全,若所根据者并非事实则健全之舆论无望矣。……舆论之根据,实在其掌握中。”


革命志士:邵飘萍


民国时期著名报人、素有“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美誉的邵飘萍亦认为,新闻事业急需改良者“第一应注意之点即为新闻”,其根本“一在新闻材料之缺乏,一在所载新闻之不确”,“故改良新闻材料乃改良报纸之根本先决问题。新闻材料何自来,全赖外交记者之活动,……然则外交记者之养成尤为改良报纸之根本的根本。”邵飘萍使用的“外交记者”一词引自日文,当时国内叫“访事或访员”,对应英文“reporter”,现在译作“记者”。他认为,一个好的记者,应该“知新闻之价值”,有“观察力、推理力、联想力”,细致、机警与敏捷。鉴往知来,民国时期的观察和论断今天未必仍能全部适用,但身兼新闻实践、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于一身的这些中国早期新闻学人的论述却是我们今天思考记者能力、素养的源头活水。



今天,我们对于新闻记者能力的要求,就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脚力和眼力,是认识客观事实、提取相关信息的方法;脑力和笔力,是把握规律和建构现实社会的途径。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商界青年工作者


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我认为,新闻传播者的责任可以分为三个渐进的层次。第一层,是个人能力层面涉及的责任,就是前面提及的,为社会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准确的新闻的责任,不赶新潮,不追流量。第二层,新闻传播者,虽无权力(power),却有权利(rights)——正当采访的权利,公开报道的权利,舆论监督的权利。前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对新闻记者有四句忠告:“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这些权利,用得好,会造福社会,用得不当,能为祸人间。所以,新闻传播者,应当以关爱羸弱、扶助弱小为己任,所谓“为无声者发声,为无力者助力”。第三层,就是循事实、讲真话、护真理的责任。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署名“本报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文章发表,石破天惊,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敏感的人担心,文章的撰写和发表都有极大的政治风险。该文初稿撰写者、时任南京大学政治系教师胡福明在文章发表40周年接受媒体专访时说:“我读了不少古书,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中国知识分子是有骨气和担当的,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说:“同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我的责任就是坚持真理,我有责任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利益服务,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而斗争,这是我义不容辞的担当。”



至于使命,不同的时代各有不同。1937年11月8日,在淞沪会战的烽火硝烟中,范长江、夏衍、恽逸群等爱国青年记者相聚上海,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在炮火纷飞的年代,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立志献身新闻事业的年轻人的使命,就是救亡图存。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刊登万字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详细报道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深圳的点点滴滴。


《东方风来满眼春》手稿及报道亮相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作者陈锡添说:“第一感觉告诉我,光是‘邓小平到深圳’这几个字,就已是全中国全世界的重大新闻了”,但“小平同志视察深圳时有‘三不’:不题词,不接见,不报道”,他心里一直惦记的就是“总有一天能够将这个重要新闻发出去”。两个月后,这篇通讯终于发出,引起巨大反响,昭示了改革开放之初新闻记者敢闯敢试,为改革摇旗呐喊的历史使命。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述了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那就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李韧书记与同学交流


离开新闻实践一线之后,我一直在新闻教育领域工作,迄今二十一年。我所工作的西南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主,哲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知名高等学府。法学教授们有一个概念,叫“法律职业共同体”,由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教授以及职业立法者、社会法律服务者等组成。法学家徐显明认为,“没有法律职业共同体,就没有成熟的法治。反之,法治的不成熟,也难有发达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法治与法律职业共同体应是共生共伴同长同成的关系。”



1994年,《商界》在重庆创刊,同一年,西南政法大学开办新闻专业,今年是我们各自在新闻实务和新闻教育领域办刊办学的30周年。在重庆大学生新闻作品展活动上,我们再一次找到一个共同的联结点——新闻人才的培养



这个集合媒体和高校的跨校、跨媒、跨界的新闻传播活动,不正是在协力促成一个由新闻采编人员、新闻宣传管理者、新闻学子、新闻学教育者和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等不同群体但拥有共同志趣的人们构成的“新闻人共同体”吗?没有新闻人共同体,就难以培养卓越的新闻传播人才;没有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也就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新闻人共同体。今天,我们这个共同体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脚踏实地”的四力新闻人才。在此,再次感谢《商界》杂志的邀请,预祝活动成功!并期待参加新闻作品展的大学生们,在新闻实践的磨砺中追求卓越!


第二届重庆大学生新闻作品展动员大会合影



撰稿:李韧
海报:麻宇晨
摄影:周子祁



往期推荐

新闻展进度条 | 培养媒行新青年是义务

商界青年采编培训 | 视频重点,还是太全面了!



商界青年Youth
立足传媒,陪伴青年生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