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
山东省委讲师团公众号“宣讲时间”
以《唱响理论宣讲“三部曲”声动人心聚“理”量》为题
报道2024年威海市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综述
以下为原文
▼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前不久,威海千里海疆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团成员以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为南开大学的学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这是2024年千里海疆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团高校巡回宣讲的一个缩影。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威海视察并登上刘公岛,语重心长地嘱托,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奋图强。2024年5月22日-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近年来,威海市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威海时的殷切嘱托,将“红色”爱国文化资源与“蓝色”千里海岸风景有机融合,在用好用活千里海疆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团等载体的基础上,围绕健全体系、延伸空间、创新宣讲“三部曲”,努力让理论宣讲工作“走心”“带感”“有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思想根基,汇聚磅礴力量。
健全体系:变“上热下冷”为“上下联动”
近年来,为推动理论宣讲工作上下联动,威海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实施意见》,召开全市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推进会,建立理论宣讲人才资源库,组建百姓宣讲团、特色宣讲团,打造形成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宣讲团为引领、各大特色宣讲团协同发力的宣讲矩阵,推进基层理论宣讲工作上下联动、规范长效。
积极结合活跃在基层一线的本土化、特色化宣讲队伍,威海市探索建立健全宣讲干部的培训培养、选拔任用和交流锻炼机制,并在全市启动“中国梦”系列百姓宣讲大赛,通过现场教学、实操训练、示范宣讲等形式,切实提升百姓宣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目前,威海市已培训基层理论宣讲骨干3138人,他们分布于各区市宣讲队伍中,发挥面向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让理论宣讲生动鲜活、深入人心——
环翠网格员宣讲队伍通过《玉明巷说》宣讲专栏以小故事讲好大发展;荣成郭永怀事迹宣讲团、威海文旅集团百人红色宣讲团探索情景式宣讲新模式;乳山新时代“红色乳娘”宣讲团、文登天福山红色宣讲团结合“行走的思政课”为省内外大中小学校开展专场宣讲报告,等等。
从空缺处“补白”、向宽处拓展、向深处“扎根”。为避免理论宣讲工作出现“上热下冷”,威海市还着力打造宣讲品牌,持续提升宣讲效果,放大宣讲影响力——
围绕宣讲威海爱国文化,以全域为单位组建成立“千里海疆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团”,深入挖掘整理甲午战争、天福山起义等史实,创作推出《甲午警示钟》《旗帜》等12组宣讲主题作品,培养宣讲骨干20余名,针对各类群体,采取“故事化宣讲”“情景剧式宣讲”等形式,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层次维度。
与此同时,组织开展千里海疆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团全国、全省巡回宣讲活动。截至目前,宣讲团已走进济南、青岛、天津、哈尔滨等7个地市,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开展巡回宣讲12场次。同时,还为中组部专题培训班学员、省委党校各主体班次学员、沂蒙干部学院主体班次学员等各大中小学校开展宣讲50余场次,推出短视频、微视频等融媒体产品全网浏览量超320余万次。
千里海疆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团走进南开大学
延伸空间:变“固定讲台”为“流动课堂”
位于文登区天福山起义纪念馆,活跃着来自文登营小学的几名“小讲解员”,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金牌讲解”,还揽获一众“小粉丝”。
评价如此之高,除了是因为他们自身对讲解内容理解的深刻、把握的准确之外,最重要的是不再囿于课堂、会议室、报告厅等“固定讲堂”,而是漫步于陈列馆内,配上绘声绘色的解说,共情又共鸣。
理论宣讲,重在“讲得清”,贵在“听得进、记得住”。近年来,围绕“群众在哪里,宣讲阵地就延伸到哪里”的要求,威海市积极推动基层宣讲由“一时一地”拓展为“随时随地”。同时,不断延伸宣讲空间,依托千里海疆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及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公共空间等,全面整合调整室内“固定化”的宣讲站台,打造家门口、流动式的“宣讲站点”,切实拉近理论与群众的距离,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威海高区怡园街道推出的“一刻钟”理论宣讲圈,便是威海市探索打造流动式“宣讲站点”的生动范例。怡园街道在统筹整合230个党群驿站、3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25个家庭文明站、社工站等传统阵地的基础上,将以往停留于各社区会议室、活动室内的固定宣讲课堂,分解为以网格为载体的“一刻钟”宣讲站点,让每位群众都能在“家门口”享受精神大餐。
目前包括怡园街道在内,威海市已打造200余处流动式“宣讲站点”,全面激活盘活现有基层阵地资源,让党的创新理论贴近生活、贴近居民。
文登区“五老”志愿者侯桂智为少先队员们讲解本土革命故事
创新宣讲:变“讲了就算”为“多元阐释”
时隔半月,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威海市经开区西苑街道天隆社区“小马扎”宣讲团成员再次开讲。不过这次,结合全会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出的部署,宣讲团成员还就居民关心的社保缴纳、灵活就业等问题,特意开设了“解析小课堂”,让“大道理”与“小家庭”有效联系起来。
“结合身边事学习、理解党的创新理论,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条框文字背后的‘为民心意’,让学习成果入脑入心。”居民姜玉彩说。
如果说“理论宣讲+解析小课堂”的组合,提升的是宣讲实效,那么,融入“文艺+”“直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则是通过把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宣讲、解读体现到故事中、融合到快板里,讲出鲜活思想的深度、厚度与温度,让群众明白“就是这个理、就是这回事、就要这么做”。
“她才是你的娘!从今以后,你就叫俺婶子!”“不!你永远都是俺的亲娘!”……近日,随着一句句饱含深情又掷地有声的呼喊,由乳山市新时代“红色乳娘”宣讲团带来的情景剧《乳娘》,在威海技师学院“开演”。
跟随宣讲团成员的精彩演绎,时光仿佛再次回到八十多年前的抗战岁月,而乳娘对乳儿感人至深的无私大爱,也让现场观众几度落泪。“透过一幕幕剧情,深刻理解了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也鼓舞着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展巾帼风采、建时代新功。”观众席上的老师们纷纷表示。
乳山市新时代“红色乳娘”宣讲团宣讲情景剧《乳娘》
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用“百姓话”讲活“新思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威海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强化理论宣讲工作,依托“1+7+N”宣讲矩阵,用好千里海疆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品牌,统筹各级各类阵地资源,分众化开展好“定制式”理论宣讲,努力用动人故事呈现理论内涵,用亲身经历传播善行义举,将党的创新理论传递到“基层末梢”,“声”入人心。
来源:宣讲时间
编辑:于喆
审稿:谭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