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了解推进科技创新的举措。
我们通过梳理发现,党的二十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河北、内蒙古、上海等20多个省份,都谈到了科技创新。就在上个月,总书记刚刚察看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
不只是地方考察。从今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到全国两会看望政协科技界委员,再到中央深改委会议,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密集调研、部署。
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不我待,要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性”“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快马加鞭、不进则退的紧迫感,源于对时与势的深刻判断。
向外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同时,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脱钩断链”“小院高墙”风险加剧,迫切需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而把握历史主动、发展主动。
向内看,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行进到关键节点,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爬坡过坎,抓住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生产力跃升机遇,将推动我国科技和产业发展由“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
科技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位势和作用更加突出。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劲筋骨”支撑民族复兴伟业,是迫切要求,是必然选择。
“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2013年、2018年、2022年、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武汉考察,始终关切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
这一次,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总书记的一番话意涵深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推进现代化建设,要靠科技强国、产业强国。从科技到产业,成果转化是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和必然途径。
一次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生产力提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形成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产业创新就能更高水平、更富效率,新质生产力就更发达,发展就更高质量。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一名政协委员谈到“我国企业专利转化还有较大空间。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是阻碍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卡点”的现实困境。
对此,总书记指明破解之道:“特别是企业自身直接研发形成成果转化,院校和企业形成共同体,这样的趋势、方向是对的,要快马加鞭,把激励、促进政策进一步抓好。”
在6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总书记阐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路径,“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总书记此次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察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武创院”就是一家新型研发机构,链接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等创新资源,助推高校院所的研发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高效落地,着力破解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总书记提出这一“迫切”要求,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按下了快进键。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
当前,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
总书记曾指出:“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基础研究的突破、核心技术的攻关,往往能够带来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在河北了解药品研发生产情况,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集体学习时,强调“量子科技发展取决于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此次在武汉,强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
面对国内外发展新形势,只有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破解“卡脖子”问题,才能以自身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推进科技创新,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滨湖科学城察看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科研评价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导致创新资源配置不均衡、创新主体活力不足、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偏低等,影响和制约着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统筹部署不断提速。
此次在武汉,总书记强调“围绕重点产业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融合”“协同”“机制”……这些关键词道出解决转化问题,就要通过深化改革,疏解科技创新链条上不顺不畅体制机制关卡,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局面。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最大程度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当前,正处于进一步打造生产力优势的重要关头。面对风起云涌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发展的机遇稍纵即逝。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文章精选
监制:郝燕飞 | 责编:赵 煌
介休发布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