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的浪潮中,大学专业如同潮水般涨落。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大学专业的增设与撤销成为常态。近日,一则新闻让不少大学生夜不能寐:他们所在的专业可能在他们毕业前就“消失”了,其中涉及财政学、汉语言、酒店管理等多个领域。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增设了国家战略急需本科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了1670个专业,数量创下历史新高。几年来,新增专业数量逐年略微下降,而撤销专业数量不断增长。目前,全国本科高校有1308所,本科专业包括12个门类、93个专业类、816种专业,全国本科专业布点数有6.2万个。
过去四年中,撤销专业类型中工科的占比最大,达到了31.50%。紧随其后的是管理学,占比为18.70%,艺术学和理学分别以13.40%和14.10%的占比位列第三和第四。而教育学、法学、经济学、农学、历史学、医学和哲学的占比则相对较低。
撤销专业的高校数量从中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扩散,反映了不同地区高校对教育资源分布的适应性调整。并且“双非”高校撤销专业数量多于“双一流”高校。
新增专业中,工科占比近一半,且“智能”“智慧”成为高频词汇,这体现了高等教育对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响应。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工学所涉专业点数量最多,有1322个,占比39%。
其中,这些新增工科专业里,智能类领域的专业较多,涵盖了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海洋技术、智能采矿工程等。跟随数字经济与智能经济的潮流,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在本科的时候,跟舍友一起熬夜打游戏,追剧,一觉睡到大中午,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从事什么岗位,更不知道如何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也不爱上课,只是考前突击一下,应付考试。即便是有外出兼职或实习,都是无目的或生存性地跟风,无法长远与有意识地安排自己未来的道路。一句话,看不清未来的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存在着。由此可见,即便是上了大学,我仍然没有从高中为了学习而学习的窠臼中完全走出来。
直到我上了研究生后,周围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忙碌,为了自己的学业或与未来工作紧密联系的实习而奔走,沉浸在更好的学风,具有了更明确的职业规划,循着师兄师姐的出路,结合自身情况,基本上对自己未来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有了更加清楚的认知,知道我现在应该做什么,为什么目标而努力。许多年青人不得不开始一场短则一年、长则几年的就业破冰之路。然而大家却发现,一道一道的关卡,一道一道的门槛,其实,远没有想像中那么容易。拼脑力,拼体力,有时候,或许还需要点运气。即使在心仪公司的官网填信息,也是个体力活。很多公司,只要收到简历,就会自动回复应聘者“考题”。涵盖材料阅读、性格测试、数学推理运算、逻辑判断、选词填空、图形推理等各个方面。一旦进入做题界面,网页会把整个屏幕填满,以防考试作弊。听说还有的公司,为防止求职者用手机搜索答案,用电脑做题的时候,手机也要扫码霸屏。无尽的测试题提交后,一部分人进入传统的初选。此后,也许要再过一个月,一部分求职者才会再向上进一步,进入个更小的候选人圈子,等待线上群面。到时,候选人会分成8到10人每组,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有面试官从旁观摩。每个人都急于表现自己,不太会张嘴的,经常沦落到全程呆望显示器的窘境。挣扎着通过各项考察后,候选人最悲催的,是倒在了真人面试官跟前。
作为一个面试官,笔者感觉有些基本小技巧,需要分享给大家:作为一名沪上某高校在读的博士学姐,经常会有身边的学妹或学姐,大家一起交流硕博士生的婚恋问题。正所谓“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一般到了博士阶段,完成博士学业和建设家庭,都是避不开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笔者的选择也较为“纯粹”,选择了一名程序员先生作为老公。其实,笔者也并不是一开始就作此选择的,回顾从恋爱到结婚的过程,其实是从校园恋人到婚姻伴侣的过程,中间的发展也算顺风顺水,到了最后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结果。笔者作为一名在读博士生,学业和论文是生活的主旋律,而先生作为程序员,生活也离不开代码。两个相对简单的人,在一起过相对简单的生活,就这样,平平淡淡才是真。没有那种轰轰烈烈和大起大落,谈及嫁给程序员的感受,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安心。那么,程序员老公有哪些特点呢,我想恐怕是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