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菲尔普斯、比尔·盖茨、罗永浩这三人有什么共同点?答案是,他们都是 ADHD 患者。
所谓 ADHD,就是“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英文缩写,更常见的说法叫“多动症”。想起它,很多人脑海里立马就会浮现出一个在高铁上东奔西跑、大吵大闹的熊孩子形象。
但其实,除了被“大 A”虐上千千遍,一些成年人也会饱受 ADHD 的困扰,要么拖延癌晚期,口头禅是“等会再说”;要么日常无法集中注意力,干活一分钟,刷手机一小时;还有的身体仿佛永动机,静止不了一点。
究竟什么才算得了 ADHD?患 ADHD 的人生还有救吗?
自从确诊 ADHD,人生都得到了解释
从 NPD(自恋型人格障碍)、ASD(孤独症谱系障碍),再到 ADHD,这些年,这些心理学名词的热度急速攀升,看个电视节目,观众都忍不住给奇葩嘉宾安一个疾病。在综艺《再见爱人》里,李行亮也曾提到,自己的女儿因为注意力缺陷,一年级时数学成绩只有 20 分。
如今,还有许多年轻人自我确诊 ADHD,无论是 I 人还是 E 人,都可能自称“A 人”。小红书上关于 ADHD 的话题浏览量高达八千万,有些人了解 ADHD 后,有如醍醐灌顶,仿佛整个人生都得到了解释:原来自己的拖延与不专心,不是因为懒和累,而是可能“生病了”。
按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标准,ADHD 有三种亚型,一种是注意力缺陷,表现为无法控制注意力,一种则是无法控制行为和情绪,简单说来就是多动,还有一种则是合并型,结合了前两种的症状 [1]。
对于这个疾病,日本医生司马理英子提出了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大雄-胖虎综合症”,大雄注意力不集中、散漫又拖延,胖虎则冲动、易怒,冷静不下来 [2]。注意力障碍领域权威专家 Edward M. Hallowell 也形容,ADHD 患者是“跑车一样的大脑,但只有自行车的刹车片” [3]。
据 DSM-5,目前有 18 条症状可以用于帮助诊断 ADHD,包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健忘”“经常坐立不安”“经常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等 [1]。
看到这里,肯定很多人觉得自己频频“中枪”,基本确诊。
但其实,确认 ADHD 并不需要完全符合所有症状,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超过 6 个月,对于 17 岁或以上人群,符合 5 条或以上的可以考虑 ADHD,对于 16 岁及以下儿童,符合 6 条或以上的可以考虑 ADHD [1]。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诊断标准中的表述其实都比较模糊。怎样的频率算“经常”?这些症状是否已经到了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所以即便你出现了图中的多个症状,最终依然需要专业的医生评估后才能下结论。
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ADHD 绝没有到能够人均确诊的地步,但其发病率也不算低。一项全球性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显示,成人 ADHD 现患率约为 6.76% [4]。比起老年人,年轻人更容易诊断出 ADHD。在成年人中,18-24 岁的 ADHD 患病率最高,达到 8.99% [4]。
对中国成年 ADHD 患者的研究还比较少,但也有类似的结论。《当代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调查了国内 7366 名成年人,发现 ADHD 患病率为 6.7% [5]。
大学生的检出率来得更高。中南大学的一项研究调查了长沙市 8080 名大学生,发现有 7.2% 的学生被诊断为 ADHD,男生检出率(8.9%)要高于女生(5.9%)[6]。复旦大学对上海市高校的问卷调查结论相似,被调查大学生 ADHD 症状阳性率为 7.8%,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 [7]。
得 ADHD,其实很痛苦
多动、不专心,看起来只是人人都可能有的无伤大雅的小毛病,但其实对 ADHD 患者来说是很痛苦的,造成的影响也广泛且深远。
最突出的是 ADHD 影响到了普通人的“社会化”过程。因为注意力难以集中或是多动,儿童 ADHD 患者往往学习成绩落后,难以完成学业。对于成年人而言,则是工作容易粗心犯错,难以完成业绩,生活也混乱无序。
这种状况还让他们很难被理解,他们可能并不是故意捣乱、拖延,也不是不用心,而是生理上做不到。渐渐地,ADHD 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因为自己遭遇的挫败与身边人的责备,难以获得效能感的 ADHD 患者就更容易焦虑、抑郁。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发现,ADHD 群体会面临着更大的社会压力、更多的压力源,这些反过来又可能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症状表现 [8]。
根据《中国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3 版)》,不少成人 ADHD 患者还会同时遭受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等疾病困扰,甚至可能增加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 [9]。
而且,ADHD 带来的影响往往会持续很久。根据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一书,30%~50% 的患儿症状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10]。
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ADHD 的病理机制。一种可能的假说是大脑单胺类神经递质,比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失调 [9]。
其中一个表现是大脑中有更多的多巴胺转运蛋白,使得多巴胺过快地从作用部位被移除 [11]。也就是说,ADHD 患者脑中或许可以正常地生成多巴胺,但多巴胺发挥作用的时间变少了。
他们总是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但持续时间短,很快又容易感到无聊厌倦。这也是为什么不断刷新的短视频、奖励频繁的电子游戏等更容易让 ADHD 患者上瘾。
所以,ADHD 患者可能看上去很兴奋活泼,但并不快乐。
日本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斯德哥尔摩健康与社会变革中心等机构的一项联合研究中,对成人受访者按 ADHD 症状的轻重程度进行打分,得分越高的受访者, 表现出的 ADHD 症状越严重。
该研究发现,受访者的得分越高,就越觉得自己不幸福。得分最低的那组受访者,43.6% 的人都觉得自己“非常快乐”,而在得分最高的组别中,这一比例只有 10.9% [12]。
这种疾病还难以避免,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2015 年版《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提到,双生子研究发现 ADHD 的遗传度约为 80% [9]。
如今,儿童 ADHD 已经愈发得到家长们的重视。但成人 ADHD 却是医学界长期的“盲区”。
据公益组织“青衫 Aspie”整理,全国范围内可诊断成人 ADHD/ASD(ASD 指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医院只有约 80 家,一些省份在全省范围内仅有一家医院能够诊断 [13]。这种情况使得成人 ADHD 患者的痛苦经常被忽视。
注意力下降,可能是玩手机玩的
除了已经被确诊的 ADHD 患者以外,对于其他很多成年人而言,虽然还未确诊,或者症状没有到 ADHD 那样严重,但无法集中注意力的苦恼已经真实存在。
特别是上班后,很多人一定有这样的体会:文化体力不足,读不进书,看不进电影,过去爱玩的游戏也不香了,每天只能靠刷短视频和小某书来打发时间。很多工作也总是要拖到最后一刻,下载了不知道多少个专注 App 和用来打卡的 To do list 还是无济于事。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怀疑自己有 ADHD 的网友都表达了类似的苦恼,其中很典型的是“启动困难”。比如“上班回家洗澡”这样一件看似简单的事,对于很多疑似 ADHD 的人而言,就需要费尽力气,在沙发上躺上几小时后才能行动。
还有很普遍的烦恼是“阅读困难”,难以一次性摄入较长的信息,无论是开会,还是看文件,都容易分心走神。
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很可能和“手机成瘾”有一定关联。玩手机看似是个稀松平常的现代人标配行为,但已有研究显示,使用电子设备和患 ADHD 之间有相关性。
很多人即使是上厕所或走在路上,都忍不住要刷刷手机,而且只能阅读碎片化信息,对于长视频和长文章都是“太长不看”,无法集中注意力。
一项面向中国 7000 多名青少年的研究显示,每天玩手机超过 60 分钟与注意力不集中显著相关。电子设备使用多了,不仅会带来抑郁症风险,人类的认知功能和注意力也会随着屏幕使用时间增多而下降 [14]。
另一项针对学前儿童的研究显示,五岁及以下的孩子每天看电子屏幕的时间如果超过两个小时,被诊断出患有 ADHD 等与注意力有关的疾病的可能性要增高近 八倍 [15]。
对于成年人而言,虽然相关研究还不太多,但减少使用手机和碎片化阅读可能会是个提升注意力的办法。
哪怕已经严重怀疑自己有 ADHD,也不用过于担心,可以先寻求专业医生的诊断,ADHD 科普书《分心不是我的错》中,作者 Hallowell 就写道,“诊断就是希望的起步”,因为“对注意力缺失症而言,诊断本身就是治疗的一部分,诊断带来极强的解脱感,本身就是一种解放。” [16]
如果真的确诊,ADHD 也并非绝症。目前医学上已经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行为疗法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进行改善 [9],许多患者在通过持续的治疗后,都能像普通人一样工作生活。
归根到底,ADHD 不是时尚单品,但也不是洪水猛兽,平常心对待就是战胜这一困扰的开始。对怀疑自己有 ADHD 的人而言,如果能耐心读到这里,那恭喜你,你很可能不是 ADHD。
本文科学性已由女王大学病理及分子医学硕士伍丽青审核
和上厕所这件事有过“鏖战”的人,想必一定能懂早上能顺畅轻松排便,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毕竟,便秘有多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有人便秘,也有人隔三差五就拉肚子,最后凉的也不敢吃,辣的也不敢吃。而不论是便秘还是腹泻,最后可能都会得痔疮。
基于此,网易数读发起了问卷调查,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会有如厕方面的困扰,为了顺畅如厕,又做过哪些尝试和努力。
为感谢读者朋友们抽出精力填写问卷,在问卷停止回收后,我们将抽取 5 位读者,每人奖励 100 元湿厕纸采购基金。
请在问卷开头填写您的联系邮箱,中奖名单将在问卷停止回收后,和问卷结果推文在「网易数读」的公众号进行发布。
名单公布后,我们会通过邮件联系获奖的朋友,请注意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