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桐乡人要吃赤豆糯米饭

政务   2025-01-22 15:48   浙江  


但凡糯米饭与赤豆这组“限定官方搭配”出现在桐乡农家土灶的灶山上,不翻日历也知道,腊月廿三这一天到了。年,真的近了!



现煮的赤豆糯米饭在微微放凉后,添上了几分韧劲,趁着热气还未消散,撒上白糖,便是这碗饭最勾人的时刻。


一些糖粒慢慢化开,渗入米饭,还有些没有化开的,晶莹地缀在外面,挑起一筷放入口中,伴着一次次咀嚼,糯米的香软、赤豆的酥香,“啵啰啰”清脆的白糖颗粒感、微微化开的清甜味,带来丰富的口感。



白糖的加入,没有喧宾夺主的攻势,只有恰到好处的点缀,它巧妙保留了赤豆糯米饭本身的米香味、豆香味,让回味只剩清香,没有任何黏腻感。


农家的第一碗赤豆糯米饭是“灶君”的专享,是“特供饭”,也算得上是“公关饭”。在桐乡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腊月廿三这一天,是“灶君”回天宫的日子,出发前得好好犒劳一下,甜甜他的嘴,好让他多为自家美言几句。

 


这是老传统了,每年都会烧赤豆糯米饭,第一碗要给‘灶家菩萨’先吃,谢谢他一年来保佑我们平平安安、五谷丰收。”今天(1月22日),濮院镇星旗村桥西组的沈玲文围着一副灶头早早忙活了起来。

 

要把一锅赤豆糯米饭烧好并不容易,赤豆与糯米有着不一样的“脾性”。“这个赤豆提前浸过段时间了。”沈玲文挑弄了一番赤豆后,把它下到了铁镬子里,加上水开煮,“赤豆不容易熟,要先烧起来,不然的话,夹在糯米饭里‘啵嗞啵嗞’硬硬的,一点也不香,口感也不好。”



“这是田坂里的野赤豆,收稻子的辰光野赤豆也熟了,干农活的时候看到了就采了集起来,比买来的香多了。”沈玲文把采来的野赤豆集在了一个塑料的糟烧瓶中,满满大半罐,只等到廿三这天派用处,年年如此。

 


待到原本没过豆子的水分慢慢收干,一粒粒赤豆变得鼓胀时,沈玲文把事先淘好的新糯米下入锅中,斟酌着加上了适量的水,把赤豆与糯米铲得混合均匀。一切就绪后,沈玲文在灶前稳稳坐下,专注地掌控起了火候。

 


约莫半个小时后,香味搭着热气从镬盖缝中溢出,“差不多了,不用再添柴了。”沈玲文把耳朵贴近镬盖听了听,“‘哔哔剥剥’响了,在长镬糍了,焖上一会儿就好了。”烧赤豆糯米饭,焖正是其中的关键。

 


锅盖上的热气不再冒起,说明水分已收干,焖煮的火候恰到好处。揭开厚重的木镬盖,腾腾热浪裹挟着清甜的香味翻滚而出,原来白亮亮的糯米已染上了几分红晕,而那些赤豆,颗颗饱满圆润,有的还得撑破了“外衣”,露出了酥软的内里。

 


沈玲文盛起一碗赤豆糯米饭,转身踩上小凳,将它放在灶山上的“灶君”像前,一同摆上的还有水果、糕点,“放的荸荠寓意团团圆圆;摆上菱角,希望家中小辈灵巧聪明;放上甘蔗,希望生活节节高,有时候还会放上粉丝,希望蚕茧丰收……”



 其实,一口赤豆糯米饭吃不出多么惊艳的味道,很多时候,是因为有了记忆的加持,才会特别令人牵挂,它是少不了的传统年味,更有着岁月沉淀下的情感羁绊。


在这个一拧煤气灶开关就能点火烧菜、一按动电饭锅按钮就能煮饭的年代,今年62岁的沈玲文依旧习惯“大费周章”地发动一口土灶,不只是今天的赤豆糯米饭,更是日复一日的煮饭烧菜。“没了这口灶,不行的,不习惯的。”围着灶台,沈玲文总会随手捏起一个抹布,这里擦擦,那里抹一抹,25年来,把这副上了年纪的灶台,打理得干干净净。



走进桐乡农家,不难发现,像沈玲文这般守着一口土灶的人还有许许多多。守着三餐烟火的土灶,守着一户的岁岁年年,守着家家户户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守着浓浓的年味!


今天这口赤豆糯米饭,你吃了吗?



本文由桐乡发布出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记者|沈惠娟
摄影|朱凯辉 沈惠娟
编辑|周晨晨
责编|宋佳

最新动态:


刚刚,桐乡正式解除!

定了!28日0时起,免费!

大额补贴!桐乡申领方式来了

面对面,市委书记向他们送上了新春祝福!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桐乡发布”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在看”


桐乡发布
传递政务信息,提供服务资讯,倾听民声诉求,展示城市魅力,欢迎您关注桐乡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