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鲜”
一口“嫩”
一口“脆”
……
当其他人还沉浸在冬笋的鲜美时,“顶顶鲜”的雷笋已经挣脱泥土的束缚,抢“鲜”送往了桐乡人的餐桌上。
眼下,濮院鑫竹家庭农场的雷笋,正“铆足劲儿”破土而出,“上演”着一场生机勃勃的“生长秀”。
“我都看不到笋,你们是怎么找到的呢?”走进竹林,看着满地毫无异样的泥土,记者不禁好奇发问。
农场负责人商建国笑了笑,直接开启了“现场教学”,他一边在竹林里穿梭,一边耐心地讲解:“地表有微微隆起、松动、开裂的地方,用脚轻踩有松软感,就是笋已经冒出头了。”
话音刚落,他便已精准锁定位置,轻轻拨开覆土,小心翼翼地将锄头插入土中,找准角度,轻轻一撬,一颗“胖乎乎”“粉嘟嘟”的雷笋便破土而出。
刚挖出来的雷笋,根部还带着湿泥,仿佛给鲜味上了把“锁”。轻轻一掰,薄薄的笋衣便“唰唰”地剥离,伴着清脆声响,山林的清冽甜香瞬间扑面而来。那饱满水嫩的笋肉,真如白居易所言“素肌掰新玉”,让人垂涎欲滴。
雷笋,又名雷公笋、雷竹笋,因早春打雷即出笋而得名,一般在每年的3、4月份上市。如何让春笋提前在冬天抢“鲜”上市?
“其实,这个季节能长出竹笋,就靠这些不起眼的‘壳壳’了。”商建国解释道,这些“壳壳”就是给竹林覆盖的保温层,它能起到“棉被”和“电热毯”的作用,覆盖之下产生足够热量,雷竹就会提前出笋。
最上面的“棉被”由谷壳、糠壳构成,厚度达30厘米,能够保温;下面靠近土层的“电热毯”则是发热层,通常以麦灰、莫干山竹叶为主。配套使用下,这些覆盖层能让地表温度达到20-30℃之间,简直就是给竹笋们开了个“暖气房”。
“春笋冬出”还靠笋农精心呵护。春笋喜干,出笋却要湿润。“今年天气热、降水少,对雷笋生长不利。”商建国说,他们一方面人工浇灌,另一方面修水渠、排水,为春笋营造了最佳生长环境。正因为如此,挖出的笋比别处的更鲜、更甜。
挖完笋之后,回到基地,只见一辆辆“运笋专车”和前来“抢鲜”的人们已经聚在基地,大伙儿都“眼巴巴”地等着把这新鲜的雷笋运走、尝鲜。
“掐着点儿来的,每天都跑一趟,估摸着这会儿笋肯定刚挖回来。”在濮院镇上开着一家蔬菜店的朱建峰,仔细挑了20斤左右的雷笋,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今年,农场里一共种植了60亩“抢鲜笋”,70亩“自然笋”。
“目前还没有迎来出笋高峰,每天出笋量在1000斤左右,根本不够卖。”商建国介绍道,这些笋主要销往嘉兴、宁波等地,因为提前上市、量少质优,又临近春节,“粉丝”们都排队等着,供不应求。
“早上还在地里,中午就在菜场,晚上就已‘爬’上餐桌上了。”商建国打趣道。
比冬笋口感好,加之反季节销售,其市场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正常生长的雷笋售价可能只有4元-6元左右一斤,通过覆盖提早上市可以卖到20多元一斤,足足翻了5倍多。按照出笋量4000斤/亩计算,此批抢“鲜”上市的春笋,可增收超120万元,随着春节的临近,价格还会再涨一涨。
竹林基本生长在山里,而桐乡地势平坦,无山可依。然而,桐乡人凭借智慧和勤劳,实现了“无中生有”的奇迹。
2014年,商建国等人前往临安带回了笋苗,自此雷笋就在桐乡“安了家”。
“之前也没种过,也没有经验,第一年种地几乎都没存活。”商建国回忆道,走了很多弯路,也交了很多“学费”。
为了攻克种植难题,他们踏遍了临安、湖州等地的山山水水,虚心求教,不断积累经验。同时,还邀请了专业人士前来勘察土地,为雷笋在桐乡的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终于,在2019年,农场才正式大量上市了第一批雷笋。
现如今,农场内130多亩竹林长势喜人,笋农们在竹林中忙得不亦乐乎。
“日常需要10余人管理,高峰挖笋时雇工70多人,工人每小时工资在20元左右,主要是周边村民居多。”商建国说,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还真走出了一条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增收的好路子。
最新动态: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桐乡发布”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