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数据】国内高校第一个ESI全球前万分之一学科是哪个?

科技   2024-10-14 21:31   中国  

‌‌‌ESI是科睿唯安基于SCI(科学引文索引)和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全球12000多种学术期刊的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9月12日,科睿唯安公布了最新一期的ESI数据,统计区间为从2014年1月1日到2024年6月30日。

大家经常说的“ESI前百分之一学科”是ESI的重要指标数据,而“前千分之一学科、前万分之一学科”则是根据前百分之一学科演绎出来的,可以简单理解为如果某个机构某学科发表的科技论文总被引次数,在全球从事该学科研究机构中排前百分之一,则称该机构的这个学科是进入ESI全球前百分之一学科,前千分之一学科、前万分之一学科同理依次递进。有研究认为,当一个学科处于前千分之一,代表它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若是排在前万分之一,则已经处于世界一流学科顶尖位置。


一、

最新一期ESI前万分之一学科

在最新一期的数据中,我国大陆地区共有24所高校在9个学科上榜了43次全球前万分之一。上榜次数位列前三的学科依次是工程学(14次)、材料科学(7次)、化学(5次),上榜学科数位列前三的高校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6个)、清华大学(5个)、浙江大学(3个)。详见表1和表2。

表1.国内高校上榜最新一期ESI全球前万分之一学科的数量情况


表2.上榜最新一期ESI全球前万分之一学科的国内高校及具体学科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ESI前万分之一学科的分布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基本一致,其中北京的ESI前万分之一学科数遥遥领先,占国内高校上榜数的近四成;江苏、陕西、上海、浙江等教育重镇紧随其后。



二、

上榜时间统计

国内高校的学科第一次上榜ESI前万分之一是在2014年,2015年无学科上榜,2016年开始每年至少有一个学科进入ESI前万分之一,尤其是2024年出现“井喷”,有多达15个学科上榜(2024年北大材料科学上榜后又退出榜单,因此未统计在内;中国地质大学2024年不区分武汉和北京,图1按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3年9月统计上榜年度)。历年的上榜情况详见图1。

图1.国内高校ESI全球前万分之一学科历年上榜数量

01




2014年5月,清华大学的“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成为国内高校第一个ESI全球前万分之一学科,同时该学科也是目前国内高校ESI排名最高的学科

02




2017年3月,清华大学成为“材料科学”学科第一个ESI全球前万分之一的国内高校

03




2017年5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成为“化学”学科第一个ESI全球前万分之一的国内高校

04




2018年11月,中国农业大学成为“农业科学”学科第一个ESI全球前万分之一的国内高校

05




2021年1月,清华大学成为“计算机科学”学科第一个ESI全球前万分之一的国内高校

06




2021年7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成为“环境/生态学”学科第一个ESI全球前万分之一的国内高校

07




2022年1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成为“植物与动物学”学科第一个ESI全球前万分之一的国内高校

08




2023年1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成为“地球科学”学科第一个ESI全球前万分之一的国内高校

09




2024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这也是目前国内高校ESI全球前万分之一学科中唯一的医学类学科


三、

“二次”上榜统计

本报告中的“二次”上榜是指学科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后又掉出榜单,然后又第二次进入榜单。2014年5月至今国内高校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后又掉出榜单,其中有5个学科“二次”上榜,分别是:

01




清华大学的材料科学2017年3月上榜,5月退出,当年9月再次上榜,“下榜”时长4个月

02




浙江大学的化学2021年7月上榜,2022年5月退出,当年9月再次上榜,“下榜”时长4个月

0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材料科学2022年9月上榜,11月退出,次年1月再次上榜,“下榜”时长2个月

04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植物与动物学2022年11月上榜,2023年7月退出,同年9月再次上榜,“下榜”时长2个月

0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科学2023年5月上榜,7月退出,9月再次上榜,“下榜”时长2个月



附表:

国内高校ESI全球前万分之一学科情况统计


(所有数据均为人工采集和整理,如有遗漏错误请指正)


作者 | 邰濛 (数据整理、报告撰写)

编辑 | Jessica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里瑟琦科教观察
最独立的科技与教育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