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艺术】向死而生的艺术传奇——写在新编古装蒲剧《还阳珠》首演之际

政务   2024-11-21 12:32   山西  

永济市融媒体中心    官方发布平台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云:“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再现了远古战神刑天被砍下脑袋,仍挥舞盾牌和巨斧英勇战斗的古典神话。近期,永济市蒲剧团精心排练的新编古装蒲剧《还阳珠》,则将死而复生的生命传奇演绎得深刻而生动。

顾名思义,“还阳”者,起死回生之谓也。《还阳珠》根据民间传说创编而成,大胆构思,全剧弥散着亦真亦幻的神秘色彩。故事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蒲州大旱无雨,百姓流离失所。虞乡县王官峪村民女刘玉英与母亲卢氏逃荒投亲途中,遭遇吏部侍郎罗天林之子罗三调戏,卢氏与其争辩,惨遭马踏而亡。刘玉英被逼跳崖自尽。老龙王公子龙生用“还阳珠”将其救活。卿云观道长条阳,邂逅并暗中目击了事件全过程。由此拉开了一名弱女子死而复生、伸冤雪恨、勇斗邪恶的悲壮序幕。

刘玉英的伸冤之路布满棘荆。她到虞乡县衙状告罗三,不料知县马胡竟是罗三舅父。马胡指使罗三编造“假婚约”,并将刘玉英判给罗三成婚。刘玉英被掳回罗府,婚宴之夜灌醉罗三,逃出魔窟。再往蒲州官衙告状,知州张济接案后,派中军暗护刘玉英暂避龙王庙,自己扮成算卦先生微服私访。偶遇条阳道长,悉知原委。再往龙王庙寻找刘玉英和龙生,当场擒获了欲杀人灭口的刺客——罗府管家刁狗。张济回衙连夜审问,案情水落石出。凶犯背后的强势“保护伞”,却令张济面临艰难择抉。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意秉公执法为民伸冤。马胡、罗三舅甥及刁狗被绳之以法,蒲州大地普降甘霖,民众欢腾雀跃。人间大“害”的惩处和自然大“旱”的解除,谐音双关,寓意深远。营造出传统曲目中的“大团圆”结局,而刘玉英与龙生人神两隔、“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缺憾,则给观众留下无穷喟叹和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还阳珠》由著述颇丰的永济市文联主席杨孟冬执笔编创,王建忠、张志勇分别担任导演和音乐设计,由一批崭露头角的蒲剧新秀登台献艺,成就这部近年来在永济市乃至河东地区屈指可数的新编古装蒲剧力作。编创完稿之际,恰逢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10周年,可谓贯彻“讲话”精神的一大硕果。同时也是繁荣蒲剧创作、讲好永济故事的成功实践。近期试演数场,赢来好评如潮,引发了广大戏迷朋友饭后茶余津津乐道的丰盛话题。赏析全剧,深感以下几方面值得点赞和借鉴。

一是剧情构思匠心独运。戏剧矛盾的铺设,一般都有一个渐次递进的过程。《还阳珠》开场便是紧锣密鼓先声夺人:卢氏遭马踏身亡、刘玉英跳崖自尽、“吞珠还阳”。一下子将戏剧冲突推向高潮,并为故事展开埋下伏笔。需要指出的是:刘玉英母女的“生死劫”,发生于“蒲州大旱,百姓流离”的大背景,这就使二人的种种不幸,突破了“个人小悲欢”的杯水波澜,具有执一驭万的典型意义。换言之,母女二人命运多舛,是底层劳苦大众悲惨遭遇的一个缩影。刘玉英沉冤昭雪,具有惩恶扬善、真善美与假丑恶两军对垒的永恒价值。后续剧情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第二场“甥舅行奸”,马胡伪造婚约指鹿为马,姑息养奸,为罗三霸占民女披上“合约”外衣。第三场“逃离魔窟”,刘玉英临危不乱,乘机灌醉罗三并逃离魔掌的惊险,时刻牵动着观众敏感的神经。第四场到州衙告状,正义的伸张露出一线曙光。第五场张济与妻子“二堂叙话”,再次验证了“清官背后必有一位贤内助”的铁律。第六场张济微服私访、第七场生擒凶徒刁狗,“菩萨心肠”与“雷霆手段”刚柔并济,相映生辉。末场“惩奸除恶”,彰显了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人间正道。全剧情节紧凑,过渡流畅,匠心独运,构思缜密,大开大合,挥洒自如。达到宏大叙事与精雕细刻的内在统一。

二是舞台形象个性鲜明。如果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展开史,那么人物性格与命运则是舞台艺术的灵魂。《还阳珠》的一大看点,便是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舞台形象。刘玉英的美丽善良、坚贞不屈、绵里藏针、爱心萌动……自不待言。龙生“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行踪,难掩救人于死难的善行义举和对美好人间的向往。仙风道骨、“超然于物外”的条阳道长,自有一副悲世悯人的尘缘牵挂。“戏份”很少的刘玉英之母卢氏,奋不顾身呵护女儿,如惊鸿一瞥令人过目难忘。宦海沉浮的新任知州张济,“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落魄、掏俸银设粥棚飨饥民的善举,伸张正义将凶犯一网打尽的谋略集于一身。尤其是审案判决时酣畅淋漓的大段唱词,凸显不畏“通天保护伞”、秉公执法的凛然正气,使人物塑造形神兼备、血肉饱满。反面人物刻画同样可圈可点:声色犬马、欺男霸女的罗三,活脱脱一副横行不法的作派。知县马胡自曝升堂审案的“真经”:全凭自己“眼睛一闪、舌头一卷、指头一掸、腿脚一颤。”寥寥数语,勾勒出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作为罗三鹰犬的刁狗,既有鞍前马后的低贱,也有杀人灭口的凶残,复有法律剑下 “卖主”求生的本能,彰显出人物性格的复杂多变。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蒲剧艺术中的“闪帽翅”“舞水袖”“胡子功”“梢子功”,以及“武丑”刁狗等演员的打斗武功等独门绝技和表演程式,为塑造舞台人物形象各尽其妙。“生旦净末丑”异曲同工,展示出特立独行的“这一个”,大大增强了传统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三是乡土气息原汁原味。观赏此剧,浓郁的烟火气、泥土香、民俗风、桑梓情,如一缕淡雅的桂花香迎面扑来,沁人心脾。一则挖掘提炼。“还阳珠”的民间传说,吉光片羽,不胫而走。如今按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历史题材创作原则,挖掘宝藏,拂尘见珠,编经织纬,拾遗补阙,蔚然生成一树艺术奇葩,实乃可喜可贺之梨园盛事。二则情景亲近。《还阳珠》故事的发生地,就在你我他的身边和脚下。蒲州城、虞乡县、中条山、王官峪、卿云观、龙王庙…… 或近在咫尺,伸手可触;或炊烟缭绕,阡陌联通;或屋檐在望,耳熟能详;或实名或虚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亲切而熟稔。这种血脉相通的渊薮,促成了观众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与剧情及人物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三则谚语生辉。谚语方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饱含劳动人民的经验与智慧,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表现力。《还阳珠》在这方面的“淘宝”采风颇有成就。剧中一唱三叹的“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至今仍是耕耘收获的“时间窗口”。张济假扮算卦先生私访时的念白:“北京好收朝北走,南京好收往南投。两京果真吃不够,黄河两岸度春秋。”朗朗上口的俗语,恰是百姓流离、四处逃荒的真实写照。罗三受审时嚣张跋扈,贬损张济“不知变通牛尖钻”“蹬了鼻子上了脸”的唱词,入木三分,大巧若拙,很符合人物身份。元代临汾人氏房灏在《读杜诗三首其一》中写道:“欲知子美高人处,只把寻常话作诗。”诗仙杜甫的成功“秘诀”,是善于将民谚俗语锤炼入诗,这一精髓在蒲剧创作中重放异彩。

四是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样。首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互为补益。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但这并不意味着戏剧创作作茧自缚、囿于“真人真事”,不敢越雷池一步。该剧以现实主义为总基调,虚构“吞珠还阳”“龙化人身 ”等情节,不过是源于生活的合理想象,或称现实生活的神化翻板。写实与浪漫切换自如,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其次,古装剧与“主旋律”和谐统一。这部新编古装剧,并没有“对号入座”、贴上“廉政教育”“执法为民”“好家风贤内助”之类标签,可是,谁又能否认它蕴含的丰富正能量,谁又能否认它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现实意义,谁又能否认它“以文化人”“以史昭人”“以戏娱人”“以美育人”的积极作用呢?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人物专访中,编剧杨孟冬对蒲剧艺术的钟爱与感悟的“戏外戏”,发人深思堪与分享。“面对传媒方式丰富多元的严峻挑战,‘抢救’蒲剧艺术刻不容缓。”“蒲剧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继承是根本,创新是枝叶,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忽略继承而奢谈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受访者热爱和传承蒲剧艺术的使命感、紧迫感溢于言表。“蒲剧艺术植根于人民群众。薪火相传的根本途径在于面向人民群众,多写戏,多演戏,演好戏,坚持送戏下乡,以戏惠民,防止囿于高档剧院的小圈子。”片言居要,触及到艺术创作“人民性”的重大命题。身为一名作家,其孜孜以求的艺术“初心”与“匠心”,念兹在兹,值得称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尧天舜日、表里山河、人杰地灵的锦绣永济,自古至今从不乏文化自信与重振的大手笔。值此《还阳珠》隆重首演之际,撰文助兴,附雅盛事,感谢编、导、演“三剑合璧”,呈现精彩剧目以飨广大观众。并祝愿此剧火遍河东故土和周边地区,成为振兴蒲剧、繁荣文旅的有力“抓手”。


(来源:蒲州艺术)


加快转型   振兴崛起

为建设宜产宜业宜居幸福永济而努力奋斗






永济新闻”公众平台

微信号:yjxw16082013

永济新媒体最大官方平台永济新闻”(yjxw16082013),第一时间为您提供最权威的官方时事新闻资讯,展现最精彩纷呈的社会、民生、文化、经济、旅游综艺等资讯和视频。

长按二维码关注

欢迎投稿和提供线索哦!

邮箱:1165515840@qq.com

有线电视收费大厅热线:8200086

有线电视维修客服热线:8032448

举报电话:8032457

举报邮箱:1165515840@qq.com

平台所推送资讯版权归永济市融媒体中心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运城网信备案C00033号

永济新闻
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讲好蒲坂故事,发出永济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