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与《温病条辨》

文摘   2024-12-05 17:09   江苏  



  在江苏中医流派史上,有“南孟河、北山阳”之说。孟河即今常州长江边上的孟河镇,山阳则指的是今天的淮安市淮安区。历史上,这两个地方名医云集,医学著述颇丰,留给后世宝贵的医学资源。其中,从淮安河下古镇走出的仁医吴鞠通,学医、从医50余年,悬壶济世、妙手回春,医名远扬,成为山阳医派的一代宗师、中医史上温病学的集大成者,其所著《温病条辨》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共同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





吴鞠通画像



  吴鞠通,名瑭,字配珩,号鞠通,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卒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他出生于淮安区河下古镇,青年时热心科举,但是后来其父、侄儿先后因温热病求医无效而去世,吴鞠通因此放弃科举而专功医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此时吴鞠通26岁,为深入学医,他举家前往京城。在北京,吴鞠通谋得《四库全书》抄写员的差事,负责检校《四库全书》中“子部-医学类”,近水楼台,得以翻阅学习大量的医学典籍。另一方面,北京是当时全国中医水平最高的地方,聚集了许多中医界的前辈,他能够近距离请教学习。



  吴鞠通学医初期,因为缺乏自信,未敢轻易收治病人。后来,北京城瘟疫肆虐,形势严峻。大才子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1793年一场席卷北京的大瘟疫,医生们用古代名医张景岳的方法治疗,但墨守伤寒治法不知变通,所以成效甚微。吴鞠通此时学医17年,面对上门而来的患者,忍不住出手相助。他开始用自己多年所学,参考叶天士之法奋力抢救,治疗好很多重症患者,名声大振。前来求医者不计其数,吴鞠通的医学理论及临床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医术日益精进。



吴鞠通雕像



  吴鞠通细心钻研张仲景《伤寒论》、吴又可《瘟疫论》以及叶天士的《温热论》,并深受启发,结合临床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七卷。《温病条辨》以列条文的形式,并自注说明。卷首引《内经》十九条,卷一至卷三将温病分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九种,共列三百九十八法,拟选一百九十八方,按上、中、下三焦进行辨证施治,做到纲举目张,使人一目了然;后附杂说、解产难、解儿难三卷。在凡例中告诉医家治温病“当于是书中之辨似处究心焉”,治伤寒“自以仲景为祖,参考诸家注述可也”。与吴鞠通同乡的清朝学者朱彬、道光皇帝老师汪廷珍等为《温病条辨》作序。朱彬评价:“俾二千余年之尘雾,豁然一开。昔人谓仲景为轩岐之功臣,鞠通亦仲景之功臣也。”嘉庆十八年(1813年),《温病条辨》正式刊行。


《温病条辨》书影



  《温病条辨》的问世,标志着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被尊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条辨》还保留了一些疗效显著、历久弥新、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的经典名方,如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等。中医专家路志正评价《温病条辨》“为历代医籍中罕见”。该书内容全面系统,切合临床实用,是清代温病学标志性专著,也是温病学派发展成熟的标志,“为治温病必看之书”。


《温病条辨全本全译全注》



  “吴书既风行于一时,’淮医’遂有声于世”,在吴氏温病学术思想的启发下,山阳又出现了很多名医,继承并弘扬了吴鞠通的中医理论。咸丰九年(1859年),刘金方完成《临症经应录》医案,继承并弘扬吴鞠通温病学理论,被赞誉为“淮扬九仙”之一。李厚坤运用韵语,将《温病条辨》演绎成《温病赋》,将其发扬光大。韩达哉著《医学摘瑜》,继承并发扬“山阳医派”温病学思想体系及其研究方法和风格。近代名人刘鹗在淮学医,编著《温病条辨歌括》。这些著述通俗易懂,对学习和传播吴鞠通温病医术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位于河下古镇的吴鞠通中医馆



  吴鞠通之后,山阳医派名医辈出,以吴鞠通为代表,有史可考的医家有500余名、著作百余部,在治疗温病、伤寒及内、外、妇、儿、喉等科疾病方面各有专长。2008年,“吴鞠通与山阳医派”被列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淮安区河下古镇今建有吴鞠通中医馆,集中展示了吴鞠通生平和医学成就,馆内还陈列了众多珍贵的中医药器具和典籍,成为展示淮安中医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学习。



 作者:淮安区区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宋怡平

 制作牛雨岑

 审校:王晓冲

 审核:龚 昕

总编审:朱天羽

制作单位:淮安区融媒体中心







点亮在看分享转发
↓↓↓

淮安区发布
发布本地权威新闻信息、民生服务信息,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本地文化。记录美好城市生活、讲述精彩淮安故事。欢迎关注!总理家乡、古城淮安区欢迎您!投诉举报电话:0517-8591310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