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推动“北京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近日,北京市3个集体、6名个人被评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截至目前,北京地区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4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3项。1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数量居全国第一。
聚焦政策机制建设,加大扶持保护力度。将非遗保护纳入全市工作统筹谋划,《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要求“构建非遗保护传承‘北京样本’”;《北京市非遗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新时期非遗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与重点任务;在全国率先出台《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认定和保护办法》,发布《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实施意见》《北京市曲艺传承发展实施计划》,非遗分类保护政策“工具箱”日臻完善;研究制定《北京市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探索建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
深挖“一轴三带”内涵,丰富时代文化表达。编辑出版“一轴三带”非遗主题丛书《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长城就在屋檐下》《千年运河润京城》《西山永定蕴京城》近500万字;编辑出版《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创修《北京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形成八批次76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视频记录成果1300余小时,出版《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45册,抢救性征集年事已高的代表性传承人优秀作品321件(套);建成我市首个市级非遗文献馆,展示非遗版本资源。
筑牢“人才”根基,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托首都教育资源优势,举办非遗研修培训60余期、培训近2000人次;举办街道乡镇非遗工作者和各区非遗工作人员培训班,对各区文旅系统工作人员200余人次、街道乡镇工作人员320余人进行专业培训,全面增强基层一线依法保护非遗、科学管理非遗的工作水平。
创新举办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提升“北京非遗”国际影响力。此项活动是首次在京举办的大型非遗国际展示交流活动,首届活动以“大美非遗,和合天下”为主题,举办“鼓舞世界”开幕式,汇集39个国家的近500个非遗项目和3000余件展品和作品,与180位中外嘉宾共话“非遗保护 当代实践”,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北京优秀传统文化力量。
创建首个市级非遗体验中心,打造北京非遗宣传展示新平台。选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首个市级公益性非遗体验基地,集展示、传承、体验、研培、交流等功能于一体。2024年建成以来,北京非遗体验中心以“和合京韵 非遗向‘新’”为主题,围绕重要节日、节气、纪念日等,举办了一系列非遗体验和交流活动,以京味生活与精妙器物生动诠释“北京非遗”之华美悠远,以传承传统与创新时尚完美呈现“北京非遗”之青春靓丽。
积极组织非遗促消费活动,深化探索非遗市场化保护和发展路径。联合各大电商平台,首次集中开通北京非遗专场,构建“吃、穿、用、藏”的生活场景购物模式,实现非遗老字号品牌声量及销量双“爆发”。2020年至2024年,北京非遗购物系列活动年均销售额已突破亿元。《2023抖音电商助力非遗发展数据报告》显示,北京成为非遗产品消费重点城市,抖音电商北京地区非遗消费居全国第一。中轴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文化旅游金名片,在旅发大会展示交流现场,市文化和旅游局精心组织举办了“中轴线上的非遗”展示体验活动。活动区域人潮涌动,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花丝镶嵌、京绣、景泰蓝制作技艺等技艺惊艳亮相,雕漆与机械结合的哈雷摩托车吸引全场目光,参会者争相扫码与京剧脸谱孙悟空AR卡通形象合影,数十家旅行社与非遗传承人现场洽谈研学等旅游业务合作事宜。
拓展非遗宣传展示渠道,服务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首创系列化的非遗传播视觉新体系,在全国各省市率先设计推出非遗专用推广标志符号,设计发布了首批4个北京非遗项目图标、老、中、青北京非遗传承人IP符号以及12种应用延展类别符号系统;连续举办八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体现三地“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的文化联系与各自特色;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拍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北京篇》在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积极服务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主场外交重大活动中成功举办北京非遗专场展示体验活动;推出《中国节气里的京味非遗》多语种短视频8期、微视频16期。北京非遗已成为促进中外交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
推荐阅读:
欢迎关注、转发、分享,如在公众号或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文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