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学习压力的增大,学生群体中的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近视、肥胖、脊柱弯曲异常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多病共患”的情况。面对这一现状,国家疾控局及时发布了《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健康促进方案,全面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要点一:什么是学生常见病和多病
1.学生常见病:指的是在学生群体中经常发生、患病率较高、对个体健康与社会适应产生较大影响的疾病或健康问题,如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传染病、龋齿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等。
2.多病:是指同一个体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疾病或健康问题,这些疾病或问题之间可以互不相关,也可以相互影响。
要点二:多病共防的意义
单一疾病的防控策略已无法满足当前复杂多变的健康需求,多病共防应运而生。它意味着当我们发现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存在共同的风险因素时,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通过同时解决这些风险因素,达到预防多种疾病的目的。例如,缺乏体育锻炼、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规律的作息等都是导致学生近视、肥胖、脊柱弯曲异常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共同风险因素。因此,多病共防不仅能提高防控效率,还能从源头上减少多种健康问题的发生,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要点三:多病共防该怎么做
《指南》提出了详细的多病共防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识别多病影响因素:通过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平台,加强对户外活动、久坐和视屏时间、睡眠节律、生活规律性及含糖饮料摄入等行为因素的监测,同时关注学校环境卫生、家庭养育等不良环境因素。
2.动态监测常见病多病:落实学生视力筛查和常见病监测工作,早期筛查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等重点疾病,并建立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机制,动态观察多病发展变化。
3.实施三级防控体系:
一级干预:推广简单易行、效果可靠的干预技术,改善学校健康环境,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养成。
倡导“6个1”健康生活方式:
①保障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校内和校外日间户外活动各1小时。
②久坐1小时需要起身活动10分钟。
③以娱乐为目的的视屏时间每天小于1小时。
④三餐就餐时间相对固定,相差不超过1小时(比如每日早餐就餐时间均在7时左右,最早不早于6时,最迟不迟于8时,午餐晚餐以此类推)。
⑤早睡早起,每天减少夜间接触光源刺激1小时。
⑥每天亲子交流1小时和互动1刻钟(15分钟)。
二级干预:早期发现高危群体,进行分级管理,并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干预。利用监测数据,及时发现并干预远视储备量不足、体重持续增加、情绪变化大的学生。
三级干预:对已经确诊多病共患的学生,指导其到专业机构治疗,并加强随访和干预力度,确保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4.构建多方协作模式:探索建立政府-专业机构-学校-家庭-社区“五位一体”的多病共防协作模式。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学生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控工作,形成全社会关注学生健康的良好氛围。
结语
学生健康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多病共防策略的提出和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科学的健康促进方案。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信息来源:区疾控中心
编辑:高一鸣
审核:王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