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老地名丨石柱——西界沱

政务   2025-01-07 19:41   重庆  



西界沱




西界沱又名西沱古镇,地处万州、忠县、石柱交界处,北与长江明珠石宝寨隔江相望,是石柱县的北大门,也是该县最大、功能最齐全的长江港口,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深水港。


西界沱古为“巴州之西界”,因地临长江南岸回水沱而得名西界沱。周武王克殷,封巴子国以西界。春秋战国时期,西界沱先后归为巴国和楚国的属地。三国时期,这里成为蜀国益州东部的巴东郡之西界。作为古巴国重地,西界沱因盐而兴,依道而建,是古代巴盐古道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为县政府驻地。


西界沱历史文化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巴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西界沱的发展离不开盐。传说巴人领袖廪君带领巴人发动“盐阳之战”,战胜“盐水女神”,建立巴人夷城,掌握了古夷水流域(清江)的盐水资源。后来又控制了长江三峡以西的一些重要盐泉资源,规模较大的有湖北长阳清江盐泉、巫溪宝源山盐泉、忠县涂井盐泉、忠县㽏井盐泉、奉节白盐碛盐泉、云阳云安场盐泉、彭水郁山镇盐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盐泉资源是大宁盐泉。大宁盐泉是中国已知最早的盐泉之一,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


巴人擅长驾舟行船,常常用一根整木烧斫成独木舟行驶于江河之中,开展盐业贸易,迅速积累起大量财富。急剧膨胀的财富引起了周边诸国的觊觎和垂涎,最初巴、楚、秦三国联手灭庸,后来巴楚开战,善于贸易、依靠巴盐买卖的巴国不敌以农耕为主、实力雄厚的楚国,最终放弃大宁盐泉,巴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了向西迁徙。先后迁都鱼复(今重庆市奉节县)、瀼(今重庆市万州区瀼渡一带)等地。巴人后来在临江(今重庆市忠县)㽏井溪、涂井溪一带又发现了盐泉。


新盐泉的发现,使得忠州涂㽏一带崛起为古代巴国新的经济中心,巴人将食盐通过长江水路运到南岸的西界沱,再以人工背运方式,以西界沱为起点,翻越雄伟险峻的方斗山和七曜山到达楚国境内(今鄂西、湘西一带)。这条绵延六百多公里、三尺宽的运盐大道,就是今天广为人知的千里“巴盐古道”。西界沱成为巴国时期“巴盐销楚”网络中最重要的水陆转运中心。


战国时期,楚国强盛,再次发动了灭巴之战。巴人再次西退,权力中心迁至平都(今重庆市丰都县)。“涂㽏盐都”沦为巴楚共治,“巴盐古道”继续存在,这在中坝考古遗址中可以得到印证。而楚人进入古忠州的史实,可以从忠县石匣子、西沱公农背、陶家坝、江家漕等地楚墓群的发掘得到印证。


秦统一全国后,川盐销楚,西界沱成为当时川东南地区的商业重镇。唐宋时,西界沱是川东、鄂西边境物资集散地之一。清乾隆时期西界沱发展到了繁华的顶峰,这里商贾云集、客栈遍布、店铺林立,更以“千年古镇西界沱,万里长江第一街”美誉闻名于世。


西沱古镇整个场镇的布局从江边垂直向上。在长江两岸,众多的古镇在布局上大多沿江沿河修建,人称“扁担街”;唯有西沱古镇,垂直于长江,沿着山坡向上建设,形成了独特的云梯街。云梯街有石梯1124步,号称登天云梯。这里也是巴盐古道的起点,向北连接丝绸之路,向南衔接茶马古道,在历史上起到沟通南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这条以盐运为主的商贸通道成为了中国第三大古道。


除了拥有历史悠久的巴盐古道,西沱古镇还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建筑。在西沱古镇,既可以看到沿街而上的土家族吊脚楼,也能遇见江南徽派建筑风格的院落,在不足三公里的街道上,有江西会馆(关帝庙)、四川会馆(张飞庙)、湖广会馆(禹王宫)、福建会馆(万天宫),这些会馆有着各自的建筑风格,让西沱古镇有了“建筑博物馆”的称誉。


2003年,西界沱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建筑风貌成功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责编:舒   轩

校对:曹倞婧  张   萍

编辑:肖娅楠  卢媛媛

供稿:区划地名处、石柱县民政局

版权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重庆民政
重庆民政是重庆市民政局政务信息发布和政民互动的重要平台,着力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和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发出民政好声音,讲好民政好故事,宣传美丽民政人,提升民政公信力,凝聚民政事业发展正能量,提高民政新闻宣传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