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创作一本土壤科普书?
文摘
科学
2023-11-26 14:55
江苏
编者按:本文写于2021年,原计划作为《土壤的奥秘》(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3)的后记发布,但最终并未收录其中。现发布于此,供感兴趣的读者了解创作本书的前因后果。图书出版前后得到了很多贵人的帮助,对文中提到,以及未提到的师友再次表示诚挚的谢意!
为什么要创作一本土壤科普书?
我的童年是在湖南农村度过的。那时的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日子很艰苦,但却让我对脚下的土地有了非常朴素的情感。大学以来,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在湖南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度过了7年光阴,培植了农大人对“天下大利必归于农”的认同感。但要说对土壤学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则是在我来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求学之后。2016年,我来到南京读博。有一天,导师张甘霖研究员来到研究生办公室,要求我们每人在一天之内写出一篇介绍土壤基本知识的科普文章——内容大致确定,但形式不限。说来惭愧,虽然我之前一直在农业大学学习,专业也是土壤学相关专业,但我对于土壤并不是十分了解,专业思想上处于从所谓“看土是土”向“看土不是土”过渡的阶段。好在有团队的帮助,我们的文章经由“科学大院”公众号在12月5日“世界土壤日”顺利发表。此后,我坚持在科学网上发表有关土壤学知识的博文,用较为通俗的表达将自己的所学所思并分享给读者。2020年,已经出版了十几本动物科普著作的兰州大学青年研究员赵序茅老师联系我,说看了我的土壤科普文章,想要把我推荐给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李晓平老师,约我出版一本土壤科普书。我与赵师兄(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素未谋面,但神交已久,这通电话更让我有找到了知音的感觉,因此欣然应允。之后,李老师与我通话,一致认为当前有关土壤的科普书籍实在是太少,便商定了本书的出版事宜。我将出书的想法汇报给导师张甘霖研究员,得到了他的支持。这便是本书的由来。本书中的一些内容已经在别处发表过,包括但不限于“土壤时空”、“土壤观察”、“科学大院”、《科学》、《地球》、《科学画报》、《少年科学画报》、《科学世界》、《中国科学报》、《北京日报》、《科学大众》、《科学新闻》《中国国家地理》、《学习强国》、《小学生素质教育》等媒体。感谢董岳、师永辉、杨帆和杨飞同意将我们合作的两篇文章收录进本书。为了充实书稿内容,使其适应读者的认知水平,我们重新编排了全文结构,改写了部分内容,尽力做到逻辑自洽、语言通俗。感谢导师张甘霖研究员的指导和鼓励。正是有了张老师的支持和鼓励,才让我有了在科研之余从事一些科普工作的勇气。我明白没有科研基础打底的话,纯做科普常常是受到偏见的,因而对科研工作也始终不敢放松分毫。感谢龚子同先生的提携和培养。龚先生长期从事土壤地理学研究,是土壤学领域的老前辈,出版了国内首部土壤科普著作《寂静的土壤》。我从2016年开始协助龚先生修编这一著作,在与先生交流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土壤学家对土壤的深厚情感。在后来出版的《土壤:地球的皮肤》中,我也忝为作者之一,感到十分荣幸。感谢杨帆、杨飞、鞠兵、董岳、张楚、师永辉等师兄弟抽空审阅初稿,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感谢李德成研究员、赵玉国研究员、刘峰研究员、王天巍教授、隋跃宇研究员、卢瑛教授、孙福军教授、陈留美副教授、陈奕云教授、郭龙副教授、魏昌龙博士、冯文娟博士、陈一民博士、曾荣副教授、徐向瑞先生、赵瑞女士、杨雪萍女士、麻福平先生等人提供珍贵素材。感谢土壤时空团队的老师和同学提供支持和帮助,没有团队积累多年的图文资料,本书将不可能完成。本书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土地学会耕地红线科学传播工作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和江苏省等科研项目的关怀或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感谢家人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让我免除了后顾之忧。我要把这本书送给儿子索一。给你取的名字包含中英双层意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希望你在今后的人生中上下求索,始终如一。当然,索一也是土壤(Soil)的意思,希望你永怀赤子之心,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壤。囿于自身水平,本书难免有瑕疵、甚至错误,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杨顺华
2021年8月1日,玄武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