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白驹过隙,倏忽之间,就从指尖划过,抓不住,留不下。如果你选择站在原地,等来的,左不过是一声叹息,一地凄凉。唯有选择做时间的朋友,与时间同行,在不确定的旅途中,从万卷书中汲取前进的动力,走过万里又万里。
书中有前人对人性的透析,对自然的观察,对经验的总结,对前途的忧思。无论如何,这是他们分享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翻了翻自己的购书APP,2023年购书看书29本。寥寥数句,盘点一下今年的书单!
人物传记篇
李比希是世界闻名的化学家,创建的吉森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将化学原理应用在农业上,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对应用土壤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杨振宁先生是当今华人科学家中最具有成就和威望的人物之一。他的成长伴随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传奇般的故事,给人一种从历史中走来的感觉。土壤学界的老前辈,先研究红壤、再研究黄土的朱显谟院士的故事。专业科普篇
《土壤学》教材有很多本,这本是看的最多的,今年买了2019年出的最新版。90多岁仍笔耕不辍的老前辈,福建师范大学朱鹤健先生的地理三观。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执行部长宋长青老师的地理学综合笔记。地球科学研究从到单要素研究走向多要素集成和耦合,地球系统科学到底研究啥?孙亚飞老师跟笔者年纪相仿,看他如何用有厚度的笔触解读元素与文明的关系。北古所一直有科普传统,看大才子邓涛老师如何总结10年科考经历。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白宫办公室科学顾问、著名土壤微生物学家汉德尔斯曼给我们回顾了土壤的重要性,警告我们如果没有土壤,世界将会是一片荒芜。幸运的是,一切积极行动都还来得及。世界自然文学三部曲之一的《沙乡年鉴》,知名度可能比《寂静的春天》稍逊一筹,但其中的“土地伦理”思想,可一点儿也不逊色。修炼成长篇
本年度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讲述了一名怀揣知识分子理想的农村娃,如何在世俗的丛林中撞得头破血流,杀死曾经的自己,从一名科员干到卫生厅厅长的故事。全面刷新认知,“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或许只是一个遥远的梦。与《沧浪之水》是同一个作者,构思也差不多,只不过这次作者将描写的对象换成了一名大学教师。他将如何从一名讲师变为教授?
科研心态和成长经历有很多种,你属于哪一款?如果你没想清楚,作者从金庸武侠小说的角度来分析,可能对你有些帮助。马老师从西北农林毕业,怀揣理想在宁夏开展了10年的科研生活,最终落脚江西,经历了心态上的蜕变,从科研到科普的转变。如果是你,你又将如何抉择?李连江老师对我辈的学术忠告。要想在学术界生存和发展,这些法则不得不懂。相信你看了这本书,肯定会对社会是如何运转的,有更深刻的理解。不过,看完后要用“看透生活依然热爱生活”来开导自己。
饶老师请了几十位各界大拿来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这不就是极好的人生规划课吗?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呢!生活趣味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博物学,可能是一个排遣忧愁的好出口。爱自然,爱家园,然后形成保护地球的意识自觉。和草木为友,和泥土相亲。汪老先生生活的时代,遭遇似乎不那么如意,但他似乎总是能豁达处之,活出了一种“生活在别处”的境界。吃这种事,也能写得如此有趣,不愧是散文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