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经济女生决定半路出家,
求职路上挫折满满,
一路打怪升级,小白终成大神。
几十次拒绝的锤炼
最终带来令人惊喜的回响!
"Hi, this is Khloe (化名)
高中丨深国交
学校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
专业丨地理经济
Offer丨UBS瑞银伦敦投行部IBD 2024暑期实习
身陷“文科女”困境,但我仍想试试金融行业
还没来到伦敦政经LSE,就久闻spring week的大名,但是当时的我却不太知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现在最简单的名词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都是毫无头绪,甚至不清楚转换率是什么。
A2暑假疯玩三个月的我带着好奇,毫无目的地来到了LSE的社团展闲逛,随便看了几个社团就草草结束。没想到,参与社团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获得信息,丰富简历的机会。同学们都提前准备加入LSE竞争激烈的金融社团,而我却成功错过社团的申请。
大一没开始多久,我发现身边同学都已经在准备求职,我也跟风申请了五、六个spring week。但是自己钻研时,我才感觉力不从心。每一个公司的求职信我都找不到重点,不知道填充什么样的语句故事比较合适。
我当时其实还没有想要选择金融专业。考虑到我地理经济的背景,我设想过很多种领域,有城市管理,有政府部门。但是经过一个接一个的考量,我意识到自己更加偏向于经济政策的背景很难在竞争中有任何优势。除此之外,许多企业都对于 “人文“ “女生” 的身份不太看好。毕竟在很多企业中,这些都是不聪明或者是不够吃苦的象征,有的更是未来高成本, “麻烦“ 的代言词。
大一的spring week我尝试了自己申请,但结果可以说是“惨绝人寰”。我想着竞争那么激烈,大概我身边人也很难有什么机会成功,也就没那么在意,总想着以后还有机会。
转折点发生在大一之后的暑假。偶然间,我得知和我差不多成绩的高中同学在香港和纽约找到了金融实习的机会。我问她未来想去什么公司,她给我条条框框帮我把几十个公司分了个类,她说她要去Bulge Bracket(大型知名投行)。大概是从那个时候,我意识到本科只是起始点,人生很漫长,而我的同学们已经开始和我拉开了差距。
之后,我开始了解国外的企业,尤其是LSE资源最多的金融行业。在几次校内组织的企业活动中,我和许多在职人员聊到公司对于女生以及对于人文社科的包容度,才了解到原来投行并不在意这些身份名词,只要有能力足够好,就可以获得机会。既然这样,我并不会因为无法改变的“身份”而处于劣势地位。除此之外,我还能站在更广阔的平台,接触到更多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只有少部分留学生有能力接触到的工作机会中学习成长,这样未来的路也更好走一些。
经过一番打听,我从几个美国的高中同学那里了解到了OSG。在他们的引荐下,我和OSG英区的导师聊了几次,便决定是时候推自己一把,去够一够金融的平台。
几乎没收过拒信的我,在申请季从头来过
加入OSG之后,导师带我了解了课程体系,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DIY的时候申请方式完全没效率。我没有抓住申请的重点,时间分配也出现偏差,甚至hirevue和面试的金融知识都没准备好。
除此之外,我也慢慢正视了人文社科,尤其地理经济专业的优势。因为我们的课程覆盖率很广,各个地区的经济政治都有涉及,对于最近火热的绿色金融也有详细的讨论和理解。我在学校学习了非常专业的地缘政治/绿色金融管控和模型,加上和导师探讨建构起金融和地理直接的联系。这些融合和充分准备让我在面试中更具特色。或许让我比纯金融/纯经济的候选人在某些方面还会更有优势,比如说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咨询和可再生能源组。
进入大二后,课业非常繁忙。每周我都能收到各式各样的拒信和养鱼邮件,偶尔夹杂一些成功晋级的邮件,算是为数不多的甜头。在收到好几张拒信的一开始,我心情有点低落。毕竟没有经历过美本申请的我,长这么大也就收过一张剑桥的拒信罢了。
但当拒信发展到几十张时,我人就麻了。当时就靠着一句话坚持下来:“只有去尝试,才有成功的可能,不尝试的人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我所能做的,只是“尽人事,听天命” ,把握好每一个得到的机会,做万全的准备,尽力做好每一场面试。
第一次做的终面是BNPP(法国巴黎银行)的。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两三点。自己几个月来积累的知识,在轻微的紧张下肾上腺素的加持下,突然都涌入脑海。各种论点似乎都与我读过的新闻实例相吻合。几个小时面下来只感觉酣畅漓淋。虽然是第一个终面,但是那次胜券在握的喜悦也促使我马上给家人打了个电话:“这次大概率有了!”
面试撞上超强流感,dream offer照拿不误
面试UBS的时候正碰上流感肆虐的时候,我又病倒了。我的导师帮我约了四个模拟面试,来完善各个方面的准备。但第一个模拟我就已完全说不了话,只能听导师讲知识点。
后来的几天,我只敢喝粥,生怕一不小心又伤到嗓子,面试说不了话。一直到面试那天,嗓子还是微哑。面试当天,我开门见山地的和面试官说 “我前一天还有一点点低烧还在恢复期”。很神奇的是,当我说出这句话,一切紧张的情绪都离我而去,只剩下平静而跃跃欲试的心情。不知道是因为是肾上腺素还是因为低烧让脑袋发热思维活跃,我那天面试的发挥超常,各种问题回答的都非常好,没有啰嗦,也不带一点磕巴。
那天做完终面,走出LSE图书馆的大门,伦敦好久不见的阳光暖暖照在地面上,似乎在预示着好结果。后来,三周多后我终于收到了梦寐以求的offer call。
收到offer call的那天,我就像有预感一样,下午莫名其妙提早从学校回家,路过街边的小店买了一瓶白葡萄准备庆祝。然后回家还没几分钟,就接到了电话,HR说完恭喜后面的几句话我都听得迷迷瞪瞪,以至于他说了两遍薪水来让我确认。在挂断HR电话的那一秒,我立刻拨打了家人的电话,又哭又笑的,拿LSE的offer都没那么开心。
回顾整个求职历程,在申请的时候,从春季到暑期,每次都是四五十个申请这么提交。但是其实在提交每一个申请的时候,谁也说不准哪个会走到最后,哪个公司就真的可能成为第一份工作的起始点。也因此,在提交每一份申请的时候,我都是以最终有可能走到最后一轮的心态,在申请季开始的几周前就准备好需要提交的材料,开始的前三天就申请。
与其说申请是在考验候选人的金融知识的能力,更像是考验是否有持之以恒的努力的和不论成败的决心。在整个长达一年多的求职战线里,每一个人都难免会收到很多很多的拒信。但是只要有越挫越勇的勇气,和坚持提高自己能力的信念,最终都会收获良多。
真心的祝愿大家
认真对待每一次机会
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