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2024年中国篮球名人堂推举名单确定,第三届名人堂入堂仪式也进入倒计时。
作为已经运行两年的国内体育文化IP,中国篮球名人堂是对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进行铭刻、致敬、传承的殿堂,入堂仪式则是每年名人堂活动的高潮时刻。有前两届珠玉在前,第三届将如何推陈出新?它会带给中国体育怎么样的方向和思考?带着诸多疑问,我们对话了中国篮球名人堂入堂仪式总导演傅佳伟,一起畅谈下名人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其中国专有仪式感的独特魅力。
2024年2月4日,第二届中国篮球名人堂入堂仪式在陕西省延安市举办,开场秀换成了呼声最高、导演团队反馈最好的匡鲁彬。匡指导果然没有令导演组失望,一上场的“我是小匡”就将现场气氛“匡”到沸点。他平缓讲述男篮8号(他、胡卫东与朱芳雨)的同类特征,并以金句提升格调——“吃不了训练的苦,就碰不到赢球的筐”。另外,第七个登场的张卫平毫不示弱,无论是“小平”的自谦、以肢体动作去复刻前辈们昔日的打球英姿,还是他以“本是附着在螃蟹身上的那根麻绳,没了中国篮球这个值钱的大螃蟹,麻绳一文不值”的新奇比喻,都展示出中国篮球人的那份赤诚之心。
专有的仪式感,源于中国特色的情绪表达
一场真正有影响力的晚会或活动,都离不开运用“共情”艺术,实现情感表达和价值观传播。在优秀的导演眼中,从场地到道具、音乐等,皆可成为他们表达情绪的手段。
场地方面,第一届入堂仪式在中国现存最早的室内篮球馆(天津青年会南开区东马路会所旧址)举办。这座砖木结构、中西结合、高三层的建筑是文物保护单位,场地空间局限明显,仅能容纳中国篮球名宿、各界代表在内的七十余人入场。在无法用人数优势营造气氛的限制下,导演组因地制宜,现场以篮球筐进行延展,将不同时代的篮球架挂在跑道上,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历史感。第二届入堂仪式移师到了延安的保育院剧场,场地变大,导演组则充分调动大屏呈现等技术手段,在舞台后边加了一个投影幕,并将入场人物海报投射到在影幕上,人物的形象瞬间变得高大饱满。
巧妙运用音乐、舞蹈等元素,也是传达情绪的重要手段。第一届入堂仪式有童声合唱《如愿》的环节。这是一首致敬父辈的歌,表达出对所有为中国篮球做出贡献的前辈的敬意。由孩子们献唱,则响应了姚明提出的“仪式不仅仅是要致敬这些伟大的篮球人,还要影响到青少年”的精神。
童声合唱《如愿》
第二届入堂仪式,则有U17国青男篮2位球员+女子三人篮球2位球员演唱《无名之辈》。这个环节同样有多重含义,既是激励年轻球员勇于承担中国篮球的未来重责,也为即将出征巴黎奥运会资格赛的女子三人篮球队壮行。歌曲中有“拼了命走到生命的结尾,也许很累一身狼狈,也许卑微一生无为······”这样的歌词,勉励中国篮球人无论何时遭受挫折,都要勇敢面对。
在中国篮球名人堂入堂仪式上,还有一种特殊的情绪表达形式,是对中国体育历史的深度挖掘。第二届名人堂,特别致敬的集体名单中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八路军第120师战斗篮球队。这支球队并未留下太多的历史资料,但其承载的峥嵘岁月色彩,为不少文艺工作者带来创作灵感。例如1982年的电影《战斗年华》就以第120师为原型。入堂仪式导演组也受到启发,以舞台剧方式重现第120师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延安当地剧团演绎出一个个饱满的篮球人形象,主持人则模拟军队报到仪式念出一个个淹没在历史尘埃的名字。随着“120师XX,向您报到;120师XXX,向您报到”的回应逐一响起,现场已是唏嘘一片。
《战斗年华》舞台剧
作为开历史先河的活动组织,中国篮球名人堂的成功落地也给其他国内体育项目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一是资料记录的必要性。NBA从建立之初就比较注重影像资料体系的建立,这确保了如今某项仪式需要时,相关资料能快速调用呈现。而中国篮球名人堂整理过往英雄人物的影像资料、尤其是第一届特别致敬的15人时,相关素材几乎是零。这给相关创作制造了极大的困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上各种资料的搜集整理,积极记录每场比赛的数据、人物及重点时刻,理应得到国内篮球界的更大重视。以第二届入堂人物张卫平为例,他留给公众的信息,大多停留在央视知名主持人、教练层面。然而导演组找到他当年的影像资料,哪怕只有短短一分钟、还是几个场景拼凑而成,但张指导的年轻风采已经让几乎所有人热血沸腾。这就是影像的力量。
第一届中国篮球名人堂成员合影
第二是对体育心怀赤诚。当傅佳伟第一次见到篮球名人堂专家委员会的成员时,几乎所有人的疑问是:他懂篮球吗?不过,当他带着团队完成了两届名人堂的仪式之后,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说,他真的很懂篮球,他更懂中国体育!
这种态度的变化,源于他和团队对于体育的热爱。因为体育是相通的,是共情的。只要有情怀,在创作过程中去追寻共情、追寻情感价值文化的传承,你努力的成果一定能打动到人。
正如入堂仪式导演组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发掘了这样一个故事。1984年,中国女篮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收获铜牌佳绩,所有奥运奖牌获得者联名向全国人民写了一封题为“祖国在我们心中,力量在我们身上”的信。该内容后被刊发在《中国体育报》1984年8月17日的头版。第一届名人堂入堂仪式,1984年时任中国女篮队长的宋晓波再次登台、与现场所有人重温这封信的内容时,“祖国在我心中”有了更具象的表达。
第二届中国篮球名人堂成员
第三是对体育文化观的建构。在傅佳伟看来,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的文化,也具有独特的秉性。篮球名人堂,其实是篮球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从赛事组织到民间活动,从历史纪念到青少年普及,从街头“斗牛”胜地到篮球博物馆,再到篮球名人堂……篮球文化的建设已附着于很多种呈现形式,这些呈现形式以虚实结合、时空交错等关系壮大了篮球运动的生命力。
而对于其他项目而言,操作名人堂与否并非重点,重点是开始对项目文化的挖掘、整理,从中找到比较适合的人群,以及相应的呈现形式。这些形式既可能是名人堂,也可能是评奖、体育收藏或者体育设备展等。重点是有一个平台将项目文化、项目特性,去激活、去挖掘、去演绎。
让篮球名人堂,成为擦亮中国体育的荣誉之“堂”,这才是中国篮球名人堂建设最终极的追求和意义所在。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中国篮球名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