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网红初中生王南皓的一段视频,他从初中生的角度讲了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手机。看完之后特别有感触,这个孩子真的很厉害,年仅十五岁,却懂得很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且能把这些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讲得很清楚,再次感慨:“新脑子”真的太棒了!
小王同学在视频里把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用对两个同学的采访内容表达了出来。
第一个同学说:“在学校学习压力真的很大,回家爸妈看到我就问我作业写完了没有,写完了就叫去多看书,我也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爸妈工作确实很辛苦,,但我想告诉他们其实我也很累,精神上小心翼翼,没有好讲的累,但说出来又怕他们骂我,好像只有手机能够收留我,我只是想有一点点快乐。”
第二个同学说:“我读书不咋地,但是我游戏玩得很溜,我也是第一次思考玩手机的原因,我觉得我可能不是比较虚荣吧,我这种学渣唯一被别人说过厉害的地方、有成就感的地方就是在游戏里。”
第一个同学的描述和我家闺女的说法基本吻合,闺女曾经说过:在学校被老师逼着连轴转,回家玩手机就是放松,如果回家不能玩手机,生活好像也没有什么其他乐趣了。
感觉现在的初中孩子每天都被卷到停不下来。
在学校被九门课的老师轮番虐,按闺女的说法是:没有不拖堂的老师,课间几乎全部被挤占,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为了不上厕所,喝水要控制;为了能在5分钟内解决生理问题,不影响下一节课,上厕所从来都是一路小跑。我说:感觉一下这是种什么节奏?闺女说:天天打鸡血的节奏!
在家里呢?放学回家就能放松了吗?我曾经仔细梳理过闺女日常放学回家的时间安排,晚延时后放学七点左右到家,吃完晚饭发发呆、玩玩手机,八点开始写作业,然后一直到十一点过,甚至十二点。这期间,除了喝水上厕所,全都在写写写。
就这样,每天在学校跟着老师的节奏上紧发条连轴转,放学回到家转换阵地继续卷。每周五天,天天如此,一个学期,周周如此。想睡睡不够,想玩没时间,生活的每一分钟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大脑身体双重疲惫和身体心灵不得自由同在,学习压力繁重和生活单调无趣并存,孩子的辛苦显而易见。
学习习惯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相对还好,还能从每次阶段测验和考试的成绩中获得短暂的慰藉。那些只凭自己个人现阶段的能力,无法顺利完成课业任务的孩子呢?感受到更多的会是:课程内容学不会、课后作业不会做和考试测验不理想,满满都是挫败感,享受学习和从中获得快乐更是无从谈起。
小王同学说:“这类同学玩手机,就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了快乐和理解,但学校和家庭都一直在催促他们,使他们陷入了集体的焦虑,他们作为人类最基本获得快乐的那部分需求,又该如何去满足呢?然而现实中没有快乐,没有认同感,他们就会去网上寻找快乐和认同感,寻找现实中缺失的那部分快乐、关爱和理解,也是沉迷的很大一个原因。”
站在孩子的角度,小王同学强调了两个词,一个是快乐,另一个是理解。
学习带给自己的更多感觉是“我不行”“我真笨”,因而从学习中感受不到乐趣,却又不得不每天学习,越学越痛苦。每天都是无休止的学习,想睡睡不了,想玩玩不成,想想就好累。所以,我不快乐。
在学校学习很累,放学回家还被催着学习。下了很大功夫去努力,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却被认为不够努力。想不通问题出在哪里?如何才能赶上去?却没有人能真正帮到自己。所以,我是不被理解的。
小王同学用打俄罗斯方块等游戏和刷手机短视频的即时反馈类比,点出了“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正反馈和成就感”,有了正反馈才有获得成就的快乐。
“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缺乏了正反馈和成就感,游戏就会成为他们成就感的唯一来源渠道。在现实中无掌控感的孩子,通过游戏世界就能得到掌控感和胜利的成就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快乐和成就感,他就会不断地向虚拟世界中寻求。这实际上是90%的小孩沉迷手机的原因。”
游戏和短视频的即时反馈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感觉到快乐而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人类就是需要多巴胺,就像人体需要糖分。当孩子自己没有能力去获得高质量的多巴胺时,就会去寻找低质量的多巴胺,开始玩手机、打游戏、刷短视频。
要知道,趋乐避苦是人的本能,家长作为成年人也不能例外。小王同学说:“想要获得快乐和成就感从来不是件坏事,它甚至是人生中的一个重大目标,它能够引导人们自我成长,沉迷于手机的孩子底子就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人,只不过是童年旺盛的探索欲,在无引导的情况下使他变成了网瘾。”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做呢?看看初中生小王给家长的建议是:家长先要建立认知,懂得产生高营养多巴胺的方法。让孩子和事物产生深度关系,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产生心流。
首先,要思考。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现在的处境和感受?思考如何接纳孩子此刻的状态和行为?思考如何引导孩子用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行为来代替玩手机?如何帮助孩子获得高质量的多巴胺?
其次,要学习。懂得是建立在足够的知识储备基础上的,有足够的认知才能足够的理解,才有足够的方法。懂得很多道理,面对问题才有更多选项,才有更多过好这一生的可能。所以,多多地读书学习吧,你从中能感受到的快乐也会辐射到孩子身上,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来源。
最后,要勇于改变。把所思、所想、所学积极地付诸行动,一天一点改变,与孩子同频共振,逐渐让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超过手机,才能把沉迷于手机的孩子拉出来。
试着蹲下身来,和孩子保持同等高度的视角,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所谓共情孩子,就是把自己代入孩子的立场,去理解孩子的所想所感,去接纳孩子当下所表现出的一切。
试着陪孩子一起,有更多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体验,感受更多平淡生活中的鲜活与生动,身边细微的美好与幸福。
试着陪孩子一起找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全然忘我的感觉,那可能就是他能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最后,小王同学还共情了家长一下,说:“又要赚钱又要担忧孩子们,家长也确实辛苦了。”没错,孩子们不容易,家长们也很辛苦,所以彼此理解、互相帮助、共同成长,这才是我们最理想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