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正的老师,只能是身为父母的你
网上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小时候缺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留言点赞最多的,大多围绕这几点:
自卑、敏感,会因为别人说一句话就想很多;
不自觉地和别人保持距离,无法对别人敞开心扉;
别人的一个眼神,就会让自己觉得是不是我又做错了什么。
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内驱力;当爱缺失的时候,孩子的成长会变得没有方向和力量。
一个孩子长期没有被“爱”满足,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只有不断付出,才能值得被爱”的感觉。
一旦孩子出现这种心理,就会产生讨好他人的倾向,造成其性格上的缺陷。
如果说童年是人生的底色,那么,童年时期得到的“爱”,将会是孩子长大后指引前进的光。
童年时在“爱”上面的缺口,是往后岁月再多金钱也无法修筑的。
因此,在孩子有迹可循的成长中,父母一定要警惕孩子的这3种迹象,只要有一种,说明孩子已经“缺爱”了。
情感依赖与回避的双重矛盾
从小缺爱的孩子,在情感上往往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
一方面,他们极度渴望被理解、被接纳,对爱与关怀有着近乎渴求的向往;
另一方面,由于早期经历中可能遭遇的忽视或拒绝,他们又会对亲密关系产生深深的恐惧与回避。
这种矛盾的情感需求,使得他们在成人后的社交关系中显得尤为挣扎。
他们可能表面上看起来独立自强,不愿轻易展露自己的脆弱。
但实际上内心深处渴望有一个安全的港湾可以停靠。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过度敏感。
容易因为对方的一个小动作或一句话而陷入自我怀疑或情绪低谷。
同时,他们也可能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
总是在靠近与逃离之间徘徊,害怕付出真心后被伤害,又无法忍受孤独与寂寞。
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与过度追求完美
童年时期缺乏足够的肯定与鼓励,会导致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深深的怀疑。
他们可能经常质疑自己的能力、外貌、性格,甚至是最基本的存在意义。
这种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使他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显得格外艰辛。
为了弥补内心的空洞,他们可能会过度追求完美,希望通过外界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无论是学业、事业还是个人形象,他们都力求做到最好,以此来掩盖内心的不安与自卑。
然而,这种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往往带来的是巨大的压力与挫败感。
因为他们永远无法达到一个自己设定的、永远无法达到的完美标准。
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反而成为了一种自我惩罚的方式,让他们陷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恶性循环。
自卑胆小,没有自信
不管一个人外在条件多么出色,只要他童年时期有严重的“爱”的缺失,那么他一定会有严重的自卑。
一个从小缺爱的孩子,究竟有多自卑?
自卑的孩子,内心比较脆弱,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别人一个眼神,一句话,都会在心里揣摩很久,造成比较大的情绪波动。
缺爱的孩子,其实是最不自信的,他们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值得被赞美。
在学校里的班级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孩子,他们通常很安静,不太爱说话。
别的孩子三五成群、嬉笑打闹,他们却总是独来独往,显得很不合群。
一旦有人赞美自己,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开心,而是怀疑,怀疑对方赞美的真实性。
因为没有感受过爱与赞美,所以在遇到这弥足珍贵的赞美时,便容易怀疑自己,怀疑对方。
这样的孩子,慢慢地就丧失自己的自信,形成自卑、胆小的性格。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更多育儿好文章
点击下方链接
关注爱同行教育
用正确育儿观 点亮孩子的童年
- 一个温暖的育儿公众号 -
走之前记得点个“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