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丨昭通市委统战部——画好最大同心圆 促进民族大交融

政务   2024-10-16 10:27   云南  



昭通市“乌蒙石榴红”宣讲团开展宣讲。图源:云南日报





  秋日午后,昭通市“乌蒙石榴红”宣讲团走进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接地气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讲活动让安置区幸福广场变得热闹起来。宣讲团把党的民族工作政策与安置区互嵌共融的幸福生活场景相结合,通过身边的故事、鲜活的案例、翔实的数据,让各族群众更加深刻地理解筑牢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互嵌共融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搬出大山天地宽,幸福生活卯家湾;脱贫不忘共产党,致富不忘总书记。”宣讲活动现场,汉、彝、苗等各民族文艺骨干带来的快板等文艺节目轮番上演,还为安置区群众送去了唢呐合奏、全民健身广场舞等活动,用快板、歌声和舞蹈表达了各民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心声,展现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互嵌式发展的美丽画卷。


  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有搬迁群众9098户3.9万余人,其中包含少数民族群众1337户5649人,全部互嵌入住到6个社区中。“互嵌融居模式浇开民族团结进步幸福之花。”安置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4年的互嵌共融发展,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从7316元增加到13658元,群众自有机动车保有量从375辆增加到4136辆,生活越来越好。


  “画好最大同心圆,促进各民族大交融,是昭通民族工作的鲜明特点和亮丽名片。”昭通市委统战部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昭通市坚持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突出易地扶贫搬迁、水电移民、劳务输出、平台载体等重点,通过以“搬”促融、以“转”促融、以“交”促融等方式,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共同繁荣发展,共享幸福生活。通过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昭通市建成了集中安置区373个,承接安置各民族搬迁群众35.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有4.2万人,各族群众全部进城入镇、互嵌融入社区生活。抓住金沙江水电资源开发机遇,全市建成水利水电移民安置点21个,20.4万名移民融入互嵌式社区新家园。


  作为云南省劳务输出大市,昭通常年有260万名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其中少数民族25.6万人。立足市情实际,昭通市委统战部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转移就业全过程,坚持以“转”促融、打造稳定就业环境,通过整合33个驻外服务站力量,与省外274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与昆明、曲靖等9个州(市)开展跨区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动各民族群众有序流动、和睦共处、就业增收。


  “坚持以‘交’促融,拓展交流交融深度,是昭通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重要抓手。”昭通市委统战部主要负责同志介绍,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昭通市全面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着力打造“石榴红同心营”“石榴红家园”“石榴红驿站”3类载体。截至目前,共打造“三项计划”实践基地60个,成立联创共建跨省联盟2个。


  昭通市委统战部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深化“和谐乌蒙·同心筑梦”创建主题,建立健全组织领导、联动创建、政策支撑、力量保障“四种体系”,聚力打造以“大搬迁”促“大融合”、以“大转移”促“大交流”的典型示范,有形有感有效全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着力促进各民族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


  截至目前,昭通市成功创建3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11个县(市、区)实现省级示范县创建全覆盖,累计创建省级示范单位186个,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级2个、省级3个,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2个集体、1名个人受到表彰。




撰文:沈迅

来源:云南日报
资料: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信息员:罗红菱
编辑:孙浩





推荐阅读




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建设有新进展!

穿越哀牢山有多惊险?现场画面→

下!雪!啦!下!雪!啦!

云南发布
欢迎来到诗的远方,梦的故乡——云南。这里是云南省权威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发布重要党务政务信息,回应社会关切,讲好云南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