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大观|相声:笑的艺术
文摘
2024-05-07 14:36
陕西
说 书 唱 戏 劝 人 方 ,
三 条 大 道 走 中 央 。
善 恶 到 头 终 有 报 ,
人 间 正 道 是 沧 桑 。
春秋战国时期,在周王朝和各个诸侯国的宫廷内,有一种被称为“俳优”的艺人,他们是专为统治者逗笑取乐的。俳优与歌舞艺人不同,他们虽然也会表演歌舞,但主要是以滑稽的言语和动作来博取观众的笑声,有人考证,俳优为相声界的发源人。
相声的表演形式主要分“说”“学”“逗”“唱”四点,这四门口技,就是模仿曲艺“八角鼓”里的特点,这个曲种从它的形式上讲,是以唱为主以说当先。不管它是学,或者是唱,在它的正题开始之前总是先说一个铺场的小段,说完之后才进入正题,所以它占有“说”字。它的“学”是双学一人,名叫双簧”,前边也使用铺场小段(是又说又学),学是主科。“逗”,是用熟练的艺术语言技巧引出丰富多彩的幽默滑稽笑料。“唱”,是它能唱出各地不同的各种曲调,声拥不着乐器伴奏,所以它只用“八角鼓”里的“说”“学”“逗”“唱”这四门口技来充实和丰富上演的节目。“说”包括“说” “批”“念”“讲”四种手法。“说”,指吟诗、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俏皮话、短笑话、趣闻逸事等。曲目主要有《熬柿子》《五星楼》《天王庙》等。“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国〉》《批〈聊斋〉》等。“念”,指“贯口”,作品主要有《菜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扦》等。
“学”即学各种口技、双簧,模拟方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子惯礼仪。作品主要有《学四省》《学四相》《规矩套子》等。模拟方言,又叫“倒 中,过去也叫“怯口”, 是为表现人物的愚昧憨厚。最初大多是模拟河北省深(泽)、武(强)、饶(阳)、安(国)一带的方音。当时,某些北京人讥讽从这些地方来永做工的人“怯”,诬为“一嘴蚂蚱籽,两腿黄土泥”的“怯勺”,带有明显的鄙视成分。后来发展到模拟山西话、胶东话、天津话、宝坻话、唐山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又扩及上海话、苏州话、广东话,四十年代中期以来,又增加了学英语。 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模拟外国味的中国话、华侨说普通话等。学做小买卖的吆喝喝又叫“货声”,主要模拟卖大小金鱼、卖茶鸡蛋、卖熏鱼炸面筋、卖硬面饽饽、卖馄饨、卖布头、卖估衣、卖包子的吆喝声。
“逗”就是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贬评论,讽刺嘲谑。作品主要有《论捧逗》《找堂会》《老老年》等。
“唱”就是演唱。如 “发四喜”“弦子书”“太平歌词”以及“农家乐”“算了又算”“十二月探梅”等民间小调,还有学唱各种戏曲、曲艺,统称之为“柳活”。
捧哏和逗哏承担着铺垫和抖落相声包袱的责任,是对口和群口相声表演的主体,他们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即相声的基本表演模式。按照对口相声中捧哏、逗哏说表内容所占比例,可将两者的合作分为“一头沉”和“子母哏”两种类型。“一头沉”模式中,逗哏为大量输出话语的主要叙述者,捧哏则作为话语的接收者进行应答、点评;“子母哏”模式中,捧逗哏演员在说表内容上所占比例几乎对等,彼此争辩甚至攻讦。由于捧逗哏演员在台上关系不同,相声的两种模式在舞台表演上呈现出较大差异。
逗哏以第一人称视角让观众误认为相声演员即故事的主人公,继而在形象化的叙述中通过制造不协调创造幽默感。与此同时,捧哏的加入营造了一种特殊的对话语境,在相声演员和观众之间建立了联系,并通过满足观众的期待感、增强观众的参与感进一步深化相声表演所传达的幽默感。因此,可以认为,“捧逗对话”为相声幽默感的生成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