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贺龙部京山战役全失败,两苏区汇合谈何容易?

文摘   2024-11-06 17:49   湖北  

《陈昌浩军旅传奇》第六十二章(二):

贺龙麾下红三军在湘鄂西区域历经京山、枣阳、随州连番苦战,终未能克敌制胜,此番挫败,也直接导致了原定的红四方面军与洪湖地区红三军汇合战略的落空。

在1932年早春的三月初期,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向红3军下达了实施主动出击的战术部署,旨在攻克京山城,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并巩固新开辟的苏区范围。

红三军的一支部队在猛攻京山时遭遇挫败,伤亡惨重。到了三月底,国民党军队派遣了四个旅的兵力占领了襄河北岸的瓦庙集及其周边村庄。面对这股敌军,红三军迅速发起反击,展开了一场长达七天的阵地争夺战。敌人先后调集了两万余众,而红三军尽管将士们英勇无畏,前赴后继,奋力冲锋,但由于未能集结起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最终,红三军不得不做出战略撤退的决策,暂时中止了这场激烈的战斗。

时至五月末,红军第三军团接获指令,对国民党第四十四师发起猛烈攻势,成功将该师麾下的三个团围困于张家场一带。然而,经过数日艰苦卓绝的交锋,红军虽英勇奋战,却未能将敌军全歼。在瓦庙集与张家场的激烈战斗中,红军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人数高达四千余众,这场战役最终成为了一场代价高昂的消耗性较量,所得与所失难以相抵。彼时,贺龙与夏曦所率领的红三军,其总兵力不过一万五千余人,而仅仅在枣阳随州一役之中,便折损了四千余名英勇战士,伤亡比例竟高达三分之一,这无疑是对红军战斗力的一次重创,几乎等同于主动进攻能力的暂时丧失。

原本,这是两大战略区域红军汇聚成一股强大力量的绝佳契机,然而,遗憾的是,湘鄂西地区的红三军在京山、枣阳、随州接连发动的数场战役均未能取得预期成果,导致这一汇聚的良机最终未能实现。

然而,美好的愿景总是与现实存在显著差距。回溯至32年3月,鄂豫皖红四方面军正集中力量于皖西,紧锣密鼓筹备苏家埠的战役,对于远在枣阳、随州地区的友军战斗,他们确实分身乏术。加之地理上的遥远,苏家埠至枣阳一带相隔六百公里之遥,红四方面军不得不基于当前的战略部署,审慎考量,避免进行不切实际的远征。双方割据的苏区均立足于自身条件,灵活开展军事斗争。试想,若是在无坚实根据地作为后盾的情况下,贸然发起千里之外的远征,无异于踏入未知且危机四伏的征途。这样的行动,极有可能在半途便遭遇国民党军队的顽强阻击,最终落得个九成以上的失败结局,黯然折返。

贺龙率领的湘鄂西红三军,在远离洪湖根据地约340公里的枣阳与随州地区,毅然决然地展开了一场远离家乡、深入敌后的英勇战役。然而,这场远离根据地、在白色区域进行的远征,却遭遇了连番挫败。究其根源,正是在于失去了根据地民众坚实的后盾支持,后勤体系难以维系,伤员救治与弹药补给均陷入困境,加之对当地环境陌生,种种不利因素交织,使得胜利的天平难以倾斜,失败似乎成了难以避免的结局。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鄂豫皖苏区和湘鄂西苏区时,虽然它们在地理位置上似乎并不遥远,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横亘着当时中国举足轻重的第二大城市——汉口,以及蜿蜒流淌的长江,成为了两地间不可忽视的天然屏障。

汉口与九江,皆为国民政府军事重镇的所在,凭借长江的自然屏障与平汉铁路的战略要道,红三军即便巧妙绕过,发动枣阳战役,却也因长途跋涉而力竭,宛如强弓已尽,末势难支。

传闻中,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的领导层在面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庞大围剿计划时,显得毫无应对之策,进而导致了第四次反围剿战役的失利。然而,这样的指责似乎有失偏颇。据蔡申熙将军的生平记载,他在着手搜集平汉路以西地区的军事动态时,不仅得到了鄂豫皖中央分局的明确知晓,还获得了其批准与支持。蔡申熙此举实为未雨绸缪,旨在洞悉敌情,为苏区在敌人压迫性兵力围堵下寻找战略转移的契机,乃至在反围剿局势不利时,确保有路可退,留有生存与发展的余地。

谈及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成功的概率,恐怕并不乐观。红四方面军固然英勇非凡,他们在七里坪与敌军精锐正面交锋,攻势之猛,几乎触及敌军中路军的核心指挥地带。然而,白军的实力过于雄厚,兵力部署之广,即便是天兵天将,面对如此局面,恐怕也难以轻易扭转战局,实现反围剿的胜利。

何故如此?敌方派遣了三十万大军,皆是精锐无比的甲类主力师,而我们的防御区域却如此狭小。这就像是一位武林高手,即便他个人武艺超群,能以一敌五、敌十,但当面对蜂拥而至的百名对手时,即便他奋力击杀十人,仍有九十余人蜂拥而上,将他团团围住。此时,他又能有何良策?用黄冈的俗语来说,你就算是铁打的金刚,也就那么点大,面对万吨水压机的重压,你还能如何招架?

1932年的六月,注定在历史的长河中镌刻下独特的印记。在那时,鄂豫皖地区的中央分局军委之中,战略远见卓识的蔡申熙敏锐地洞悉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即将对苏区展开的空前规模的大围剿阴谋。他主动请缨,肩负起了为红军探寻退路的重任,这一提议在获得军委主席的认可后迅速付诸行动。蔡申熙即刻着手搜集平汉路以西地带的详尽情报,同时周密策划,以确保在战况急转直下之际,红四方面军能够灵活应变,转战外线,安全撤离至那片区域,从而保存实力,继续斗争。

然而,世事难料,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湘鄂西红三军在襄樊以北的连续挫败,导致原本在该区域活跃的游击队及其他红色地方武装力量遭受重创,被国民党反动势力逐一瓦解,情报网络几近瘫痪。面对此等困境,蔡申熙毅然决定,派遣鄂豫皖苏区的精英交通队,踏上前往那片动荡之地的征途,以图重建情报渠道,恢复联系。

在行动正稳步前行的关键时刻,鄂豫皖苏区的战略格局却骤然逆转。柯川俊所采取的保守防御策略,直接导致霍山保卫战的全面溃败,鄂豫皖苏区的防线瞬间瓦解,红二十五军面临被敌军彻底围歼的严峻危机。面对这千钧一发之际,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的书记兼军委主席毅然决定,亲自向蔡申熙发出紧急召唤,命其前往霍山,以非凡之力扭转乾坤,出任二十五军军长之职。这一任命,也标志着蔡申熙副主席原先筹划的战略部署暂时搁置,全力聚焦于当前的紧急救援与重整旗鼓。

蔡申熙副主席的撤退筹划虽遭波折,然在关乎鄂豫皖红四方面军命运的燕子洞重大决策会上,他针对部队何去何从的议题,毅然阐明鄂豫皖苏区已步入绝境,回旋空间荡然无存,即该区域存续无望。为延续红四方面军的火种,他力主唯有跨越边界,向平汉路以西的辽阔地带转移,方存一线生机。

昔日红四方面军中的一位资深战士忆述道:燕子河畔那场会议,众说纷纭,见解各异,幸而那位固执己见的分局首领未采纳沈泽民的提议,转而选定了一条迂回至平汉路以西的战略路径。此决策成为红四方面军得以持续征战的转折点,最终促成他们在川北广袤土地上奠定了新的革命基石与苏区。试想,若当时偏离了蔡申熙力荐的平汉路以西策略,任何他途均可能引领队伍步入万劫不复之境。

该战略构想的形成并非一时冲动或随意捏造,它实则是蔡申熙此前战略蓝图的深化与拓展。对于省委书记沈泽民所持有的某些理想化观点,即鄂豫皖苏区能够轻易收复并持续发展,这一看法被证明是脱离实际的幻想。同时,部分红四方面军的高层领导提议将部队转移至英山、太湖地区,此类主张实则暗含了将红四方面军置于险境的隐患,仿佛是在为其铺设一条难以回头的道路。

实践是衡量真理的最终尺度,而实战的结果无可争议地证明了蔡申熙副主席所构思的战略蓝图是独一无二且正确的路径。这一战略构想不仅力挽狂澜,拯救了革命事业的航向,也确保了鄂豫皖中央分局的稳定与前行,更对红四方面军的存续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拯救作用。

蔡申熙当年构想的战略退路,即在平汉路以西寻找安全地带,其远见卓识在短短三个月内便得到了确凿的验证。他所指出的随州、枣阳、安陆等战略出口,不仅为红四方面军开辟了生路,更是湘鄂西贺龙夏曦部队的救命稻草,成为红三军从困境中脱身的关键通道。

一品京山
在这里认识京山,从这里走遍京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