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故事会】古镇越千年,焕新杨柳青古镇建筑

政务   2025-02-13 13:31   天津  

提起古镇杨柳青,人们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大运河穿镇而过,想到青砖灰瓦、磨砖对缝,想到经常流传在人们耳畔的“沽上扬州,北国江南”之美誉。的确,杨柳青的建筑有着浓郁的运河文化积淀,这些建筑也是别具特色。

清代文人赵之信曾描写杨柳青:“临漕河、人家曲折随水,比屋如秀,树色郁然,风景可恋……”作为北方水乡,大运河穿镇而过,人们依河而居,便把每条胡同都建于运河的垂直方向,一是取水方便,二来便于把河上运来的货物搬进院内。

古时候人们常说,宅院靠水而居,风水好、易发财。石家大院便是建在杨柳青南运河沿岸,而且是穿镇运河一段的正中心,就是杨柳青元宝岛的元宝尖。

围绕着元宝岛,大大小小的胡同,便簇拥着形成了中心镇区,看上去就是一只张开翅膀的蝙蝠,在汉字里,谐音很有意思。蝙蝠的蝠与幸福的福同音,因此杨柳青又称为“福”地。而以蝙蝠命名的砖雕则比比皆是。

杨柳青是大运河重要的码头,而大运河连接着诸多江南城市,杨柳青的建筑借助大运河汇集了南北建筑的精华。这其中一大特色就是精美的砖、木、石雕,图案精美、寓意吉祥丰富。

杨柳青传统民居的门也是别有洞天。

有八字门,这种院门的大门两侧的位置会在院墙处向内凹进一部分,留出的位置砌成台阶,从上部俯瞰就是“八”字的形状。这样既满足了自家院门有台阶的需要,又不会影响行人从自家门前通过;既可以节省空间,又体现了杨柳青人的公德意识。南方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建筑形式——石库门,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绅为安全起见,修建住宅时把门户改小,追求简约,把多进改为单进,以求门户严谨,于是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

这种门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用石条围箍而成,地上是石门槛,两边是石柱条,顶上是一条直的石门楣,或是两端成弧形的石门楣。它形态精致,苏州、上海保留较多。这种门因以石头做门框,所以得名“石箍门”,但因宁波人发“箍”字音为“库”,所以“石箍门”就讹作“石库门”了。石库门结合了中西方院门建筑的风格,安全实用,并不失美感。于是一些建筑以水泥抹框,仿制石库门的形式,我们把它叫作仿石库门。我在苏州就多次看到,而在数千里之外的杨柳青居然也有这样的建筑,曹家胡同这一院落便是此类门。

天津本就是退海之地,适用于“退海之地”的建筑“防潮”模式也是杨柳青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这些古建筑,一般以“20厘米高的条石层、青砖雕成葵花图案的透气孔、宽8厘米的柏木防潮层”组成了杨柳青古镇大院区的传统“防潮层”,其建筑特色让人由衷赞叹。

杨柳青古镇建筑之精美、设计之巧妙、寓意之丰富,让人赞叹不已。






扫码关注

记者:谢连华 李洋 王艳

转载请注明来源:天津西青


往期推荐

西青区召开2025年度党管武装工作会议

【品味年俗】正月十六遛百病:顺利安康一整年!

游客盛赞!美好回忆为年味儿“续航”

天津西青
传递西青权威资讯,展示西青人文之美,共享西青精彩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