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上午,《政治经济学评论》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科学》联合举办的“聚焦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成功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丁任重,国家发改委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梓材”讲席教授邱海平,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任保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谢富胜,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安东,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震,中央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林光彬,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盖凯程,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韩文龙,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范欣,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唐琦,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王桂军等出席研讨会。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文科资深教授洪银兴,南开大学原副校长逄锦聚,山西大学校长黄桂田,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金成武线上出席研讨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副院长张辉主持会议。
与会学者就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和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学习和交流;就《政治经济学评论》新质生产力专栏的建设进行了研讨和提出了诸多建议。
洪银兴在主题发言中指出,需要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只有在创新基础上推动新的科技和行业的发展才能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育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新优势。从质态上讲,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其本质都是由新质生产力推动的生产力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过程,依托已有成果的基础性的重大创新推动了生产力的质变,由基础性创新引致的改良性创新也能够扩展扩大基础性创新的空间,并为下一次质变创造条件。
刘伟指出,需要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其核心标志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载体是产业结构的演进。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落后的生产力质态将导致一国产业长期被固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从历史的视角看,当前新质生产力具有数字、绿色、健康三大特征,突出表现为数字化技术、低碳技术和生命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遵循创新规律和经济规律,对冲战略性创新的投资归零效应,妥善应对大国竞争的“修昔底德陷阱”。
逄锦聚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出发,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是科技创新革命,科技应用到产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带来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要着力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健全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建设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扩大开放,加强党的领导。
丁任重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和理论逻辑。从时代背景来看,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的新起点,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从理论内涵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以新要素为核心、以新模式为方向、以新动能为基础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要素的重塑和技术要素的提质,拓宽了资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使用效率,并将数据要素纳入生产要素体系,代表了新科技革命浪潮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
黄桂田指出,生产力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其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发展阶段提出的重要命题,体现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质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核心在创新,落脚点在企业产业层面,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对需要政策扶持和促进的部门精准施策。
王蕴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从生产要素及其组合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体现为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并要求新质要素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匹配。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为重要支撑,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了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基本特征。在实现路径上,要着力培育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创造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拓宽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要素的匹配协同。
任保平认为,数据、算力、算法决定新质生产力的水准,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质态变化过程中,有决定因素、影响因素、现实因素三类一般要素,必须用系统思维加以整体把握。他认为从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决定因素通过影响因素而作用于现实因素的过程,必须辩证看待不同因素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科技创新,必须构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创新体系。此外,还应构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产业体系、能源体系和制度体系,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双向互动关系。
邱海平指出,新质生产力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重大理论命题和新的历史机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应该从生产力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新质生产力问题,突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传统范式,不局限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层面的研究,将研究延伸到生产力层面以及科技创新领域。邱海平还从多个方面提出了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命题。邱海平教授进一步介绍了《政治经济学评论》为深入开展新质生产力研究,特开设的“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专栏情况,作为国内领军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业学术期刊,《政治经济学评论》希望得到学界的关注和支持,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参考。
其他与会学者分别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围绕“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了主旨发言。谢富胜教授讨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旨向;蒋永穆教授从实际出发,就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进行发言;朱安东教授从新质生产力的外延和内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可供探讨的新质生产力研究问题;刘震教授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理论对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林光彬教授指出,市场因素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提出新质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盖凯程教授从三个维度谈了产业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范欣副教授从全要素生产率出发,提出看待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处理的三种关系。
这次会议不仅体现了与会学者们对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对其在高质量发展中作用的重视,还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了方向和参考。通过在学术会议上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的相关建议,可以显著提升《政治经济学评论》期刊中新质生产力专栏的质量和影响力,使其成为新质生产力领域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分享的重要平台。
投稿指南
订阅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