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评论》|2024年第5期目录和摘要

文摘   其他   2024-11-16 09:01   北京  

目录


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任保平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姚树荣  陈锴民  翟耀文


如何科学认识第三次分配的内涵

王婷  苏兆霖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

逄锦聚 冯泓铭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

林木西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层次性与协同性

任保平 豆渊博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沈坤荣 孙 占


我国农村发展的时代方位与新征程突破路径

高 帆


中国经济学


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任保平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姚树荣  陈锴民  翟耀文


如何科学认识第三次分配的内涵

王婷  苏兆霖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韩文龙 张国毅


中国经济学


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任保平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姚树荣  陈锴民  翟耀文


如何科学认识第三次分配的内涵

王婷  苏兆霖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宏观政策 “三策合一”理论的政策协调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基于三种理论的对比

陈小亮 吴 韬


马克思流通理论的中国化进程

——从破除 “无流通论”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张兴祥 朱婷宜 史九领


中国经济学


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任保平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姚树荣  陈锴民  翟耀文


如何科学认识第三次分配的内涵

王婷  苏兆霖

学术争鸣


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命题的分析条件和理论地位

——兼与张一兵和孙来斌教授商榷

丁堡骏 唐 缘


中国经济学


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任保平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姚树荣  陈锴民  翟耀文


如何科学认识第三次分配的内涵

王婷  苏兆霖

理论探索


社会劳动过程视角下生产力增速的测算:对全劳动生产率的一个批判性拓展

马梦挺 余小琴 严杰华


资本有机构成、劳动收入份额与产能利用率

——一个审视资本主义内生经济危机的视角

徐春华


文章摘要


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



内容提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必须牢牢把握而不能偏离这一主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措施,都要有利于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体制等改革,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深化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等,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和体现新型生产关系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作者:逄锦聚,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讲席教授;冯泓铭,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博士生。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



内容提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健全宏观经济治理的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和决策协调体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必须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主要领域改革,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关键词: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宏观调控制度体系;财税金融改革;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作者:林木西,辽宁大学国民经济研究院、经济学院教授。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层次性与协同性

内容提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性要求更高、协同性更强、风险性更大、规范性要求更高、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更为明显、地区差异化更加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层次性特征,目标的层次性包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改革。内容的层次性包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战略导向型改革、发展导向型改革、体制导向型改革和治理导向型改革。任务的层次性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方面的层次性包括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需要提高全面深化改革的协同性,在目标的协同性方面,统筹协调改革、发展、治理三个方面的关系。在内容的协同性方面,要注重战略导向型改革、发展导向型型改革、体制导向型改革和治理导向型改革的协调推进。在路径的协同性方面,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在政策的协同性方面,注重宏观改革政策与微观改革政策的有机衔接,注重政策的综合性和整体性,通过政策的叠加效应产生更大的改革成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层次性;协同性

作者:任保平,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豆渊博,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新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但在基础研究、企业创新、成果转化、要素配置、科技评价、科研诚信、创新政策等环节和领域,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上的堵点卡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全面深化以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企业主导产学研融合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要素配置机制等为重点的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机制;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

作者:沈坤荣,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占,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我国农村发展的时代方位与新征程突破路径



内容提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味着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着新条件新背景,深入认识我国农村发展所处的时代方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针对城乡融合发展、全面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改革部署,从时序比较视角阐释了我国农村发展业已取得的多个维度的历史成就,进而基于新征程上国家战略和客观环境的转变,强调农村发展主要围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而展开,这意味着农村发展的状况和特征需要再认识。本文引入国际比较和目标对照视角,论证了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个论断提供了一种解释。“成就显著但挑战多元”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基本方位,依据这种理解,本文从主体、要素、要素组合、要素组合支持条件等出发,提出了新征程我国农村发展的突破路径,以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农村发展;大历史观;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

作者:高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内容提要: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是其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构建最深层次、中间层次和最高层次的三级架构,本文分析了其系统化特征,并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先进性的具体内容。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分析的底层逻辑,研究发现技术、产业、金融、发展方式、制度、人才等多方面的创新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以及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实践路径,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共同要求;在生产关系维度提出了推动制度创新和激发金融的源头活水作用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路径安排,这也是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创新;系统化

作者:韩文龙,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国毅,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宏观政策 “三策合一”理论的政策协调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基于三种理论的对比



内容提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空间大幅缩小。在此情形下,各界关于如何加强政策协调配合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不仅改变了传统宏观政策理论对于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解,而且形成或发展了现代货币理论和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本文对这三种理论关于政策协调的主要思想与基本观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对比。三种理论在主要目标、主要工具、核心机理以及可行性上均存在明显差异。总体来说,传统宏观政策理论和现代货币理论注重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等稳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实现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等短期稳定目标。与之不同,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不仅注重加强稳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还强调加强稳定政策与增长政策、结构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实现短期经济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三大目标。当前中国经济除了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外,还存在增长动力不足和经济结构失衡等深层次问题。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对解决中国经济现实问题的适用性更强,可以为未来我国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政策协调;现代货币理论;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财政赤字货币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作者:陈小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审,《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吴韬(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马克思流通理论的中国化进程

——从破除“无流通论”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内容提要:马克思流通理论的中国化是一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经济建设任务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经济学人始终坚持将马克思流通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流通模式,创立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通理论。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是马克思流通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通理论的最新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马克思流通理论中国化将持续深入,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流通理论;中国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作者:张兴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朱婷宜,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史九领(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命题的分析条件和理论地位

——兼与张一兵和孙来斌教授商榷



内容提要:俄国公社和俄国社会存在一条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以《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代表性著作对于起主导作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规律的分析为既定理论前提,根据俄国农村公社所处的世界历史环境,具体剖析俄国公社的特殊性质和作用于它的各种力量而得出的综合结论。因此,我们既不能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来否定《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适性,也不能以《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一般规律来否定东方落后国家存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马克思为东方落后国家指明的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以社会主义和其他任何非资本主义之名发展资本主义,而是继承西欧资本主义时代成就、批判性地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廓清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分析条件和理论地位,为我们排除流行于国内外的重塑、重构、重建唯物史观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为我们深化对唯物史观的认识、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世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

作者:丁堡骏,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缘,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社会劳动过程视角下生产力增速的测算:对全劳动生产率的一个批判性拓展



内容提要:全劳动生产率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重要的生产力指标。与全要素生产率不同,全劳动生产率是将生产过程看成一个以广泛的分工为特征的社会劳动过程而形成的生产力概念。基于相对剩余生产模型,可以用相对剩余生产率(RSP)来实现对全劳动生产率有经济涵义的社会加总,进而利用全劳动分工矩阵的结构分解,测算全球生产分工条件下世界整体及各主要经济体的生产力增速。基于WIOD数据的RSP测算结果表明,2000—2014年中国(不含港澳台)的RSP年均值为5%,远高于世界平均的235%,美国则为036%。对比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发现,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与RSP变化基本一致,而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则与RSP变化发生背离,这暗示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更多地反映其通过市场势力充分利用国际分工的结果,而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则主要来自物质生产力的进步。

关键词: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全劳动生产率;剩余;全球价值链

作者:马梦挺,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余小琴,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严杰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资本有机构成、劳动收入份额与产能利用率

——一个审视资本主义内生经济危机的视角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马克思一般利润率思想和新卡莱茨基经济增长模型,利用WIOD数据库估算了2000—2014年29个国家的产能利用率,研究了资本主义产能过剩及经济危机的内生机理。研究发现,纳入一般利润率的产能利用率,能有效识别出经济危机爆发对过剩产能的强制性毁灭作用。发展中国家的产能利用率整体上低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产能利用率呈现相对平稳的变动趋势。中国相对较高的劳动收入份额有效防范了2008年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在短期内会降低产能利用率,在长期中则有助于提升产能利用率。劳动收入份额提高对发达国家产能利用率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对发展中国家产能利用率则有显著正向影响。产能利用率提升会显著提升资本有机构成,在短期内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提升。发达国家更易陷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内生恶性循环中。

关键词:资本有机构成;劳动收入份额;产能利用率;内生经济危机

作者:徐春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长聘)副教授。




投稿指南


● 本刊仅接受电子邮件投稿,无其他投稿途径。

电子邮箱:crpe@ruc.edu.cn

👈详细投稿须知请点击左侧图片


订阅指南



● 长按并识别左侧二维码进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微商城订阅《政治经济学评论》

刊期: 双月刊

收订种类: 按期

全国统一刊号: CN11-5859/D

邮发代号: 80-168

发报刊局: 北京市发报刊局

政治经济学评论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扎根历史,服务现实,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点的经济学理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