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合科技成果交易能拿10%股权,为什么安徽做到全国首创?

文摘   2024-12-18 22:35   安徽  

自贸试验区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的“试验田”。


自贸试验区自2013年从上海起步,迄今已经走过10余年历程。特别是近年来,对其所谓“含金量”也一直有着各种看法。


但必须强调的是,既谓之“试验田”,那么是否高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怎么去种这块田,而不能指望什么“自带流量”式的天然红利。说白了,自贸试验区从落地那一天起,从来就不是走“拼政策”的路线,而是靠“试制度”才能成为“流量担当”。


安徽自贸试验区的历程,就颇能说明问题。


2020年9月,安徽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共分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在全国各地的自贸试验区中,这算起步较晚的了。


但就“试制度”而言,一定程度上,任何时候都不能算晚,因为只要找准了自身的需求,结合了自身的特点,总能找到首创性、差异化改革的突破点,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或者没有做到的事。


“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深入开展差别化探索”,这是2020年8月,国务院印发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时提出的明确要求。


当科创遇上自贸试验区,这就是安徽自贸试验区的差异性所在,也是安徽的重要改革使命所在。


前不久,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三批“十佳”制度创新案例发布,“新型研发机构技术经理人股权激励模式”最受关注。


全国技术经理人队伍规模迄今没有明确统计,但少则数万人,多则十数万人,并且因其日益凸显的重要性,正在快速成长扩容。为什么在安徽,能首创性地让他们在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拿到相应的股权激励?


这正源于自贸试验区开展差别化制度创新探索的初心。科创需要什么,改革跟进什么,背后就是“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的大逻辑。


不看“出身”早晚,只看“疗效”高下。改革促进派的务实本色,是自贸试验区必须始终锤炼的底色。


中间人成了合伙人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科技成果转化往往面临着科技成果估值、市场需求对接等一系列难题。

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理人这一职业群体应运而生。技术经理人从事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评价、推广、交易并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相关服务,被形象地称为科技与产业之间的“红娘”。

“新型研发机构技术经理人股权激励模式”是此次入选的创新案例之一,即将传统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由7:3的比例调整为7:2:1,其中70%给科技原创发明团队,20%作为留存收益给研发机构,其中10%作为技术经理人的股权激励放入其成立的合伙企业。

看似简单的比例调整,影响力可不小。

合肥创新院技术转化部主管唐浩峰介绍说:“此前,新型研发机构的激励措施局限于薪酬激励模式,难以留住高质量人才。”通过股权激励模式,技术经理人从原来的中间角色转变为科创合伙人,大家一起参与到企业成果转化创业过程中,共担风险、共创收益,收益所形成的长期激励,对人才更具吸引力,黏性更强。

合肥片区对标美国硅谷等国际经验,在全国率先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技术经理人股权激励模式,填补了国内对技术经理人进行股权激励的制度空白。

努力对标先进经验的,还有安徽自贸试验区的芜湖片区

芜湖是正在崛起的国内外汽车产业名城。随着国家政策支持以及行业发展需求不断增强,汽车企业纷纷通过在国外建厂投资的方式来获得境外先进技术、学习经营管理模式和提升海外市场份额。车企境外子公司由于自有资金有限,向境外银行申请贷款操作难度大,往往因融资问题限制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芜湖片区指导辖内金融机构为跨国车企的海外子公司创新设计了跨境融资服务新模式,充分发挥境内、境外金融机构作用,突破内部授信政策和操作办法的规定,探索金融产品组合,创新授信准入和贷后管理,有力地支持了汽车产业“走出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来自芜湖片区的创新案例“海外子公司纯信用融资+”模式为全国首创,具有很强的突破性。

据芜湖片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传统模式下,不仅程序繁琐,一笔业务从开始办理到境外子公司获得贷款需要大约3到4个月时间。在此模式下,不仅时间缩短到15天,且无需通过境外子公司周转,无需占用境内核心企业授信额度,就能帮助境内核心企业直接从境内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款项,有效改善了境内核心企业现金流。

自获批建设以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持续深化首创性、集成式改革探索,这样的制度创新案例不胜枚举。目前,已累计探索形成了制度创新成果221项,其中44项为全国首创,11项在全国推广。


“后来者”当上先行者

设立联动创新区,是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一项务实的创新探索。

为放大安徽自贸试验区辐射带动效应,2021年9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亳州、阜阳、滁州、马鞍山、宣城、安庆6市设立第一批联动创新区。2022年4月,宿州、淮南、六安、铜陵、池州、黄山7市设立第二批联动创新区。

自此,安徽形成了“3个自贸试验片区+13个联动创新区”全省协同发展的局面。

联动创新区的核心任务,首先就是率先学习复制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成果。设立以来,13个联动创新区认真梳理国家278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和安徽自贸试验区首批44项、第二批80项制度创新成果,结合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均做到应复制尽复制,可复制推广完成率为100%。

学着学着,联动创新区也不再甘于只当“后来者”,在一些制度创新上也当起了“先行者”。

在第三批“十佳”制度创新案例中,来自安庆联动创新区和滁州联动创新区的两个案例成功闯入。

安庆港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是安徽省唯一的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为解决整车通关效率较低、物流运输成本较高等问题,安庆海关会同安庆联动创新区提出“进口整车检验监管流程再造新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采用信息化数据管理系统,优化检验监管流程,减少进口整车在口岸和综保区间的短驳次数,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成本。通过建立整车保税、监管查验、关税核缴“三位一体”监管模式,实现进口整车随到随验、快检快放。

数据更具说服力——该项创新举措使每辆进口整车的短驳次数减少2次;每批次进口整车进入国内市场销售由以前的7个环节缩短至5个环节,进入国内市场销售时间也相应提前了3至5天。以进口汽车平均货值70万元、年进口车辆2000台测算,每辆车资金成本可减少约1000元、运输成本可减少约500元,年节约成本300万元。

来自滁州联动创新区的“税链通”税务治理新机制,更加聚焦服务产业链供应链企业。针对光伏、半导体、合金材料等八大重点产业,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位链助理、一名税管家”工作推进机制,根据产业链特点为企业提供4类12项定制化服务举措,以精细化服务满足企业的个性化涉税业务需求。

“税链通”服务机制率先在天长市试点,试点成功后滁州复制推广。实施以来,为链上企业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23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62.8亿元,授信业务办理时长压缩50%以上

“改革不仅仅是跑通几笔业务”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部署中,明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鼓励首创性、集成式探索。”

虽寥寥数语,足见自贸试验区的重要性。

时至岁末,接下来安徽这片改革开放高地要怎么干,如何进一步发挥具有更大自主改革权的优势?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

总结过去四年的经验,安徽省商务厅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处处长后其洁用三个“更加”形容。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各片区要在谋划改革试点时就要把系统性的文章做足,将自贸试验区贸易、投资、资金、通道、人才和数据等领域改革任务进行一体研究,使各方面改革目标相互兼容、举措相互配合、政策协调一致,发挥“1+1>2”的效果,这样才能达到综合试验的效果。

——更加注重突出重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不是为了总结上报案例成果而创新,而是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各片区、联动创新区必须目标明确,根据战略定位和本地实际,明确该干什么、能干什么,争取每年都能推出1-2项真正具有示范作用的首创性举措。

——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改革不仅仅是让个别企业受惠,有几笔业务跑通就算落实了,而是要看是否产生了可推广的经验、有实实在在的示范效应。各片区、联动创新区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要在任务落实中多想办法、多下功夫,切实将制度创新的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

加快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安徽打造“三地一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战略定位的客观要求,更是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

安徽自贸试验区,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还会有怎样的新突破,还能探索出哪些类似于让技术经理人持股这样深刻改变现状的首创性、集成性改革成果?值得期待。

安徽商务
内贸、外贸、外资、外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