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各种聚会时,不妨带上这个“锦囊”!

职场   2025-02-05 06:06   辽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如果有远方的朋友到访,不是很快乐、很开心吗?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朋友来了不一定快乐。

你要给他安排吃的、安排住的,还要整天陪着,既花时间,又花精力,很麻烦。

而且,有些朋友特别挑剔,你热情地给他办各种招待,他却觉得理所当然:我是你的朋友,你为我做这些是应该的!
不过,孔子在这里讲的,应该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智者朋友,而不是世间那些吃吃喝喝的朋友。

真正的好友,就和善知识一样,对自己的相续是有帮助的。

这样的善友来了,我们既可以从他那里学到新的智慧和学问,也可以和他分享自己在求学过程中收获的哲理和思想。

两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在一起,一定会有心灵的共鸣,那是一种特别愉悦的享受。
佛陀曾经告诉阿难:如果一个人宣讲佛法,另一个人去听闻,两个人都可以得大福德。

尽管只有两个人,如果在智慧上进行交流,可以产生前所未有的价值。

不过,世间人整天操心的就是吃、住以及身心相关的一些烦恼事,有没有精神上的朋友,希不希求精神上的朋友,很难说。

而且,有的人人际关系本来就不好,却突然来了一个知道自己底细的所谓朋友,可能会更加心烦意乱。

这样的平庸人生,相对孔子的境界而言,可能还是有差距的。

朋友来了很快乐,表面上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实际上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首先,这体现了一种仁爱他人的精神。

其次,两个人通过学习和分享,思想和智慧都会获得很大的提升。

不像我们有些人那样,“我只想一个人待在自己的屋子里,谁都不想接触,最好不要来人,我不愿意见人”,一直过得很孤独。

其实,跟人接触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应该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大乘佛法要度众生,不接触人怎么行呢?我们可以从自己的亲朋好友开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自己有学问也好,有智慧也好,有功德也好,即使别人不知道也不生气,这难道不是一种君子风度吗?

不管别人怎样对自己,自己都有一颗包容的心。

别人不理解、不如实地评价自己,不但不生气,反而乐观地全部接受。

孔子认为,这是一种肚量,是一种君子的姿态。

不像我们有些人:

“我这么出名,别人怎么不认识?我这么有智慧,别人怎么不知道?我为大家付出这么多,别人怎么不理解?我做了这么多事情,别人怎么不理睬?”

如果你因为这些而感到伤心痛苦甚至生气,说明肚量还很小。

孔子的境界不是这样。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走散了。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打个电话马上解决问题。孔子找不到弟子,只好站在东门等。

有人路过东门,看见孔子,就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国的子产,狼狈不堪,无精打采,像一条流浪狗。

子贡找到孔子后,就把这个人的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开心地说:“对对对!他说得很准,我就是一条流浪狗!”

孔子那么有学问,被人称作流浪狗,居然高高兴兴地接受了。

我们可能不会如此。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别人对我们的称呼或态度稍微不够重视,甚至没有提到我们的名字,我们也会特别不开心。

现在很多人把价值观建立在金钱和权力上面,一切衡量都以金钱和权力为标准。一旦得不到认可,不仅自己不开心,别人也觉得你没分量。

比如有两个人,一个月薪1万,另一个只有5000,人们会觉得拿5000工资的价值要低一点。

平时在单位里,所谓的局长在副科长面前,也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如今这个时代,如果你既没有金钱,又没有权力,是非常落魄的。

古代不是这样。古人对内在的道德和功德很重视。谁有内在的道德和功德,大家就尊重谁。

所以孔子认为,即使别人不知道自己,不理解自己,我们也不应该为此而伤心。

因为,生活本身就值得我们开心。你看,学习知识很开心,来了朋友和熟人很开心,在工作和生活中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也很开心。

只管低调地做自己的事情,一切随缘。有了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一切都值得开心。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患,是指担忧。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要担心自己不了知别人。

孔子的意思是,别人不知道自己挺好的。自己是孔子也好,是孟子也好,相续中再有功德,别人不知道最好,这是一种修行的境界。

但我们为什么要了知别人呢?为了利他。

人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如果想要利益别人,帮助别人,那一定要知道别人的心。

如果只知道别人表面的样子,根本不懂他的内心世界,再想帮他也没办法,帮不到点上。

这跟现在很多人的思想都不太相同。现在的人普遍认为:“我不了解别人也没问题,因为我根本不关心别人,别人的心跟我有什么关系?

但是,别人一定要了知我。”为了让大家知道自己,可以付出很多代价。

现在有不少人给自己拍视频,在网上自我宣传,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对只求自利的人而言,别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是没办法达到目的的。

现在,总能听到这样的抱怨:“你怎么会不知道我?”“你为什么不理解我?”“你为什么对我不负责任?”

很多弟子也这样要求上师:“上师,你必须知道我。你要是不知道我,说明你没把我当弟子!”

“上师,你是不是已经把我忘了?如果真是这样,我就不认你是我的上师!”

孔子这里的思想其实是很深的。大多数人喜欢别人围着自己转,一定要别人知道自己,理解自己,关心自己,呵护自己,帮助自己。

只知道给别人提要求:你一定要对我付出,对我关心,对我赞叹,对我如何如何。

至于自己对别人好不好,对别人关不关心,从来不会想。

《格言宝藏论》中讲:“平日不为利他想,此人行为如牲畜。唯寻自己之吃喝,岂非牲畜亦能行?”

人活着,一定要想到利益他众。如果从来不想利他,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没一点价值观,真的跟畜生没什么差别。

《礼记》也说,人如果没有礼仪,就跟麋鹿一样。麋鹿不会讲伦理,没有父子、母子等人伦概念,儿子可以和母亲交配。

作为人,我们应该懂得礼仪。而这样的礼仪,要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上。

别人不知道我,我一点不担心。我唯一担心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这句话非常重要。

随时保持对不理解别人、不关心别人的担心和警觉。如果你是一个负责人,应该经常观察自己:跟我有关的身边人,我关心到没有?

从自己的层面来讲,关心别人很重要。别人关不关心我,则不是很重要。孔子在前面也讲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作为一个君子,别人不知自己,是不会痛苦的。但是,我自己却不能不了知别人、不关心别人。

儒家有没有利他的思想?其实是有的。

这里虽然不像《入菩萨行论》那样,直接讲如何利益众生,但提出了关心他人的理念。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关心他人的文化,有时候可以反过来观察。如果全心全意地关心别人,能断除自己心里的很多烦恼。

《正法念处经》当中有一句话:“人受富乐,不着放逸,是智慧人。”如果我们在享受富乐的时候,没有放逸,经常懂得关心别人,则可以叫作真正有智慧的人。

如果没有这样,经常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身上,最终也会给自己带来痛苦。

推荐阅读:

慧晶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