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乡讯》2024年10月号(乡土)

时事   2025-01-16 11:10   福建  

涵江发展最新动态,涵江社会最新消息。

《莆田乡讯》2024年10月号(乡土)


涵头印象

□蔡建财


俯瞰萝苜田  佘琦辉摄

涵江,历史上称为“涵头”(“红头”),至今上年纪的人,有时还叫涵江为“涵头”。涵头旧城区至今保存着大量的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涵头的老街坊是清一色的红砖房,有道不尽的世事变迁。

涵头有馨美堂、周氏茂隆宅、卢埕杨氏民居、徐氏顺茂隆大厝、刘协台宅、陈训彝宅,这些具有时代记忆的老民居,含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具有象征意义,形成一片建筑群,折射出早期涵头的繁华与兴盛,见证了一代商业传奇。

涵头以萝苜田为中心,水心河环绕着。萝苜田的这些不同时期的古建筑大多依水而建,曾经河中舟楫穿梭,商铺住家依水而居,隔河相望,繁盛情景恍若昨日。环岛内古民居犹如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缀在水心河这条玉带之上。

宫口河  陈少希摄

早期宫口河作为涵头内河航运的枢纽,两岸红砖厝和木板门店铺鳞次栉比,宫口河上铺架着一座座古石桥,斑驳古石桥承载了太多的岁月沧桑。

远东弄、陡门头、印沟、孔里、青璜山、衙前街、后沟、竹巷、鳗巷、徐巷、李巷、春源埕、荔枝埕、姚埕里、旺菜池头、马房里、猫狸弄、地主窟、尾梨巷、乌猪巷、石坊巷、豆菜巷、三门井、灰壳埕、打铁巷、同升街、仓前、宫下、紫璜山,一个个地名充满浓浓的涵头韵味……

走近涵头古民居,踏着斑驳的青石板路,穿过幽深的小巷,推开厚重的木门,走进幽静的古民居,仿佛走入了旧时光。涵头背后深藏一个个隽永的历史故事,充满着浓浓的水乡乡愁。

走过老宅,我总是会驻足端详,看看风吹日晒过的红砖,感受岁月镌刻之痕迹。涵头老街昔日之繁华,时过境迁,烟消云散。

老宅屋顶上的狗尾巴草,仿佛嗅到了春天的气息,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着。而旧时光在深遂的小巷里仿佛走的更加匆忙,小巷连着小巷,巷巷相通,只有居住在这的老人才会明白,这一巷又一巷的深层涵义。

宫口河,仍在静静地流淌着,多少光阴的故事,或喜或悲,或短暂或绵久,都默默掩藏在它忧伤而宽长的河床里


云顶寺记

□王晓

 

云顶寺

云顶寺小而精致,一院一殿一小亭一僧寮而已,清清爽爽地安卧于云顶岩下。入内,院门后有两盆杜鹃花开得正艳,如喷火蒸霞一般。院庭内绿影扶疏,充盈着古寺才有的润泽之气,让访者神闲气定。云顶寺有古意,大殿后墙上的直棂窗、殿后砌坡上十来块疑似经幢构件的石条、大殿右侧山墙下刻有“武堦”二字的石块……这些旧时光遗留下来的雪泥鸿爪让人有不尽的遐想。

在闽中,本来有许多这样的古寺,近二三十年来,出于种种原因,或翻建或干脆推倒重建,以高大上为美,不断扩充,却无整体规划,布局零碎,生拼硬凑,穿凿百出,又强说涅槃重生,看似富丽堂皇,古意已全消,令人大摇其头,为闽中大地难觅风物不改的古寺而叹息不已。

在我看来,云顶寺是闽中唯一风物不改的古寺。大殿东侧岩壁上镶嵌着二块古碑刻,一为《云顶记》,立于康熙五十一年,一为《云顶岩记》,立于乾隆十年。考证其碑文,可知云顶寺现有的布局形制与康熙年间无异,基本上保留着肇建时的样貌。再细读碑文,又可钩沉出本邑历史上二位重要人物,一为五代十国时启本邑佛教兴盛之发端的正觉法师,一为古兴化县历史上第一位状元郑侨,皆与云顶寺有着极深的渊源。一座深山古寺,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古邑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而当我猝不及防地看到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寺,仿佛是久别重逢一个性情相契的知己,原来它一直都在啊,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里,我是多么感激那些保护它的人们。

考《云顶记》可知,云顶寺肇建于南宋淳熙辛丑年(1181年),由乡贵郑渝、郑千里捐财倨功,大构殿宇,其后历代屡有修建。建造云顶寺的那些人选中云顶岩下这块地,这是有原因的,此处靠着崖壁,却稍微阔绰些,虽有两块巨岩兀然耸起,并不以人力凿去,而是因地借景,倚石为墙为壁,既省去了选石掇山之费,又多了天然之趣,化郁塞空间为流动通畅之境,又保留了此地山水原有的本然真性。

在云顶寺里,你需慢慢地踱着步,让自己可以随时亲近那些古迹。这是一个宝藏寺院,可以让人在每一处方寸之地,都会遇到惊喜。当你驻足停留时,古风往往就在那刹那流淌而出。筑在高台之上的大殿有三开间宽,有明显的唐代建筑风格。殿内神台上并排着几尊金身佛像,右侧墙壁有三幅近代本邑书画名家林肇祺手绘的壁画,距今有百余年了,已模糊褪色,观之仍有磅礴之气。

值得一提的是大殿左侧墙壁上的题壁诗。题壁诗由来已久,自唐宋起,已蔚然成风,寺院、驿站、馆舍等会留几面墙壁供过往的人题诗。眼前这面墙壁上笔墨淋漓,有五六首题壁诗,其中有两首诗书法内容俱佳,一首落款为“五星温洁凡题”的《游云顶岩》,前有小序“余二度游览云顶岩古刹,稍歇片时,欣然命笔”,诗文抄录如下:“昔年曾到此间游,屈指于今十八秋。人世几回云变幻,云峰依旧日清幽。松竹苍翠半林压,花郁芳菲三径留。蛛□素情犹未改,重来胜地访前修。”另有一首落款为“温玉印”的《和韵》:“赴霞绕道昔曾游,回忆倏经六六秋。世上沧桑多变幻,山中泉石自清幽。雪泥鸿爪仍长在,金像状楼已不留。想把浮生权寄托,此间可当西天修。”落款后俱无日期。旁边还有一些今人留下的涂鸦之作,不提也罢。

古建筑的废弃或重建,现代人很少有机会能看到题壁诗,没想到却在云顶寺看到这仿佛是破空而来的古风。不知多少年过去了,两首不知来历的题壁诗依旧鲜活灵动,横竖捺间婉然流转着时光的吉光片羽,让观者有“再回头,已是百年身”的惊悸。不知这两位题诗者为何许人,但见其笔墨苍劲老辣,洒脱飘逸,笔势遒美,豪气飞扬,应为受过旧式教育且功底深厚之人。两首诗应为酬唱之作,皆为睽违经年后重游云顶寺有感而发流年似水之慨叹。又是经年之后,我也来到云顶寺,看着酣畅淋漓的笔墨,通会之际,竟有“人书俱老”的另一番感悟。

云顶寺外景

天色阴翳,敛去光彩的寺院景致就像是旧时光不小心遗留下的场景,雍和静穆,在我看来是极美的。大殿东侧隔着一块巨岩与僧寮相连,当初建寺的人以巨岩为界,隔开院庭,在巨石与禅房之间辟了一个天井,无比清幽。行走在廊道上或伫立在屋檐下,在光与影之间感受时光之美,让我们这些从万丈红尘中来的人宁静下来。泥墙灰瓦的僧寮与一般民房无异,有禅房精舍斋堂积香厨等,有廊道回环相通,颇有曲径通幽之趣,亦使尺方之地有无穷游之趣。从斋堂入,上了僧寮二楼天井一侧的回廊。这儿摆放着茶案椅凳,用以招待访客。茶案上摆放着几盆绿植,檐下悬着风铃、纸灯笼,墙上挂着几幅书法,素净雅致。当家和尚定净招呼我们在茶案边坐下,焚香、择器、洗茶、注水、候汤、分茶,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于是喫茶问禅。

廊前檐下便是巨岩,苍苔罗布周身,又有绿萝覆其上;殿檐下防火墙的瓦片,有的剥落了,露出泥墙和木柱;从檐角垂下的木悬鱼已露出木茬色;歇山檐下的彩画图案虽清晰却不复鲜艳;天色阴晦,挡雨墙端头的人物雕像似呼之欲出。一切正以残缺斑驳之美显示着时光的痕迹。如果有时间,可以在这儿坐上一整天,滤去俗虑,闲闲地发着呆,远可观院墙外的野花林泉,近可赏巨岩上翠延萝薜……不论从哪个角度望去,都是一幅雅致的画面,有禅趣也有雅趣。

午后三时许,无色愈加阴沉,然而期待中的雨始终没有来,煮茶听雨只能成为一个念想。日子有流淌,在山中悠游半日,时光倥偬而过。庸碌如我者,山中兮不可久留,该下山了。我所居住的小城和这深山中的古寺有各自的好,往来之间,仿佛是一次时光的轮回,且山中磨洗半日,似有所悟,回到山下,可随俗雅化,暂且快意当前而不困于心,亦快哉!



编辑|关淋    编审|林亦霞

投稿

hjqrmtzx666@163.com


主管丨涵江区委宣传部

主办丨涵江区融媒体中心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涵江时讯
宣传报道涵江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传播涵江好声音,讲述涵江好故事,展示涵江好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