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 | 中國(第2季,10集)。一部開闊觀者視野、引人深思的作品。

乐活   2025-01-30 09:56   天津  


纪录片《中国》(第2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实现更多包容与创新。用较多笔墨,探讨了立足世界视野的文化语境,开启了与世界并行的中国序章。选择了自唐代以来那些对后世中国带来深远影响、富有代表性和时代意义的人物与事件——如郑和下西洋,中国人完成的一次对世界的勇敢探索;意大利人利玛窦,通过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实现中西文化鸿沟跨越;徐光启勤奋著述,翻译《几何原理》,试图将西方自然科学体系引进中国,让中国和世界紧密相连;乾隆皇帝接见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是东西方两个国家的一次特别的碰撞。纪录片截取了在当时具有开创性、转折性或标志性的重要节点,通过电影化的影像及精彩生动的叙事,追溯中国和中国人如何一路走来?



第1集:惊变

以李白和杜甫为人物线索,讲述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相遇。片中,42岁的李白再次激情高昂地来到长安,却在目睹繁华盛世,官场争斗、皇帝冷落等失意局面后,远离庙堂寄情山水。而此时的杜甫渴望建功立业但仍前途未卜,奇妙的缘分和惺惺相惜的才情,让他们很快相熟。



第2集:梦境

以宋徽宗赵佶为主要叙事线索,串连起著名画家王希孟、张择端和杰出词人李清照的历史记忆,再现宋朝都市盛景和人文精神,带领观众领略传统东方美学蕴藏的蓬勃艺术魅力。命运的齿轮翻滚向前,一夜之间,生活散漫的端王赵佶被推上龙椅,成为宋朝的第八位皇帝。他的艺术造诣极高,崇尚“道教”和礼制传统,重视心性修养,喜爱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在器具用度方面极具考究。此时,北宋都市高度繁荣,瓦肆勾栏,酒楼茶坊,笙歌不停,这一切被记录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作为皇帝,赵佶是勤勉的。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即使远在深宫,也要感受人间烟火,这直接推动早期送餐服务在宋代出现。彼时的汴京城生机盎然,金银彩帛交易络绎不绝,芳树之下,四野如街市。为和普天下臣民共享幸福世代,他推行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建立类似现代社会中的养老院、孤儿院、福利院、公立医院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3集:大都

忽必烈与伟大“帝师”八思巴、杰出汉臣刘秉忠、姚枢,及其母亲唆鲁禾帖尼、皇后察必等影响元朝大一统的人物故事,在呈现各民族间文化、政治及经济的融合互鉴中,带领我们走近元朝营造的都城——大都,这座都城穿越千年而来,奠定了今日的伟大城市——北京。



第4集:市井

关汉卿的戏曲人生和艺术创作,牵引诸如戏剧家杨显之、白朴、马致远等对元曲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展现以戏剧为载体的儒家文化“下沉”到市井乡野的演变过程,激活中国人的精神基因。元朝初期,科举考试长期停摆,许多文人沉郁寂寥,找不到圣贤书的用武之地,于是混迹勾栏,与市井艺人为伍,其中也包括关汉卿。相传他出生医户世家,曾在金朝太医院任职。放弃“医户”身份,转型戏曲创作,是关汉卿人生的重要转折,他决定用戏剧抒发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第5集:臣子

明代文官集团里的两个典型代表——“能臣”张居正和“清官”海瑞为例,讲述古代臣子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成为内阁首辅,一直是张居正的梦想。23岁便高中进士的他,当时不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在官场7年也未能达成夙愿,这让张居正很挫败,于是以养病为由,回了江陵老家。蛰伏的三年让张居正渐渐意识到,只有牢牢掌握权力,才有能力造福天下百姓。出生“贬官流放地”——海南的海瑞,从小便深受贬官的文人气节影响,注重人格修炼,不仅拿“道德之镜”检阅自己,也映照整个国家。巡按御史造访学宫时,地方官员无不屈身跪拜,唯独海瑞不跪,这让他成为明朝官场的另类,一度得罪了明朝整个官场的臣子。后来,升任户部主事的海瑞,得以进入朝廷中枢部门。他对嘉靖皇帝二十多年都不上朝,沉迷修仙的行为感到愤怒,于是写作长达三千字的《治安疏》,抱着必死的决心,抬棺上书进谏。海瑞对嘉靖的批判可谓是尖刻、辛辣,让嘉靖龙颜震怒。时任内阁首辅的徐阶,欣赏海瑞的忠勇刚直,在他的暗中保护下,海瑞幸免于死。



第6集:季风

明朝繁荣的出版业,看中国文化传统在坚守中绵延不绝,中国如何逐步打开面向世界的窗口。明初,杭州府教授徐一夔接到一个重要任务--编写杭州府志。为完成任务,他决定走出书斋,深入民间,认真观察记录这座城市。当时,杭州商业发达,纺织作坊林立,作坊里的织工虽苦却怡然自得。于是,他根据织工生活的所见所闻,写就名篇《织工对》。该篇采访,记录了明代丝织业的发展,也为商业社会保存了一份独特样本,让后人得以真切感受到生动的历史图景。公元1413年,一个叫马欢的年轻人,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出海,率领船队的是朝廷内官监太监郑和。踌躇满志的郑和,带着整个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好奇心,和他的船队开始第四次波澜壮阔的远航。郑和的船队载满了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物资,以换取西洋盛产的香料、染料、珠宝等产品。翻译官马欢突然产生一个念头,他想要笔记录这难得的奇遇。明朝中期,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带着他笃信的宗教和渊博知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研读儒家经典,遍访中国名士广传教义,也结识了知己徐光启。当徐光启第一次见到《山海舆地图》时,内心无比震撼,他对世界的地理认知被改写了,利玛窦带来的新知识,如同汹涌的浪潮,冲击着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7集:大帝

康熙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准噶尔等丰功伟绩,再现千古一帝的伟大华彩。公元1669年,在把鳌拜的党羽调出京城后,年仅16岁的小皇帝玄烨,将鳌拜召进宫中,让一群身负秘密任务的摔跤少年,将其就地擒拿。这是一桩涉及权力更迭的大案,事态艰险,关系复杂,但玄烨仅用十天就全部处理完毕。这位年轻睿智的少年,以其对分寸的精准把握,避免了一场潜在的朝局动荡,也赢得了人心。至此,他终于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开启他传奇激荡的帝王时代。满汉一统,是玄烨的心愿。为此,他以成为儒家经典中所描绘的“圣君”作为终生追求,而不仅仅是做一个好皇帝。他亲自参加祭孔大典,哪怕是在国家危难时期,也从未停止过“经筵日讲”,甚至史无前例地以君主身份,对孔子行“三跪九叩”之礼。为了提升汉官地位,玄烨力排众议,推行“满汉平等”国策,废除满族特权,以他强大的个人魅力和英明的政策,获得了满汉两族的认可,尽收天下士子之心,促进了满汉一统。



第8集:觐见

英国使臣马嘎尔尼觐见乾隆皇帝的故事,带领观众感受这一历史事件背后映射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秉承反思精神和文化自信,展现与世界并行的中国。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爱卿、前驻俄大使、高级贵族马嘎尔尼,在接到国王的委派令后,带着对中国这片神秘土地的向往,以及让两个“平等强国”建交通商的美好愿望,载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具和仪器,历经九个月的艰难航行,终于抵达中国的南部海岸。他对英国的科技和文化充满信心,相信此次定不辱使命。马嘎尔尼不远千里,带着四轮马车、钟表等精密仪器,希望乾隆皇帝被他带来的“礼物”吸引,从而加强中英之间的贸易关系,但这个友好通商的使命未能达成。当世界各国正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努力迈向新时代之时,古老的清帝国仍旧蒙着双眼,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进而逐渐落后于世界大趋势。



第9集:实业

中国“实业救国”第一人张謇曲折而壮丽的一生,展现清末爱国者们,为探索国家发展道路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张謇和同时代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希望通过科举之路,建功立业,大展抱负。但他出身“冷籍”,这使他的科举之路遭遇挫折。保守的父亲破天荒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花钱买通别县的名额,让张謇冒名应试,终于考上秀才。正当他满怀信心准备会试时,命运再次捉弄了他。他因“冒名顶替”,成为被人要挟的把柄,最终拖累全家都陷入困顿。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遭受前所未有的耻辱。战争失利带来的创痛,激发了众多有志之士的爱国热情,其中就包括张謇。他终于意识到,清王朝已无可救药,他决定靠自己去开拓一条“救国安民”的新道路。在反复思考后,他选择了创办“实业”。



第10集:革命

孙中山毕生致力于打破旧世界的革命道路,他领导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却没有真正找到适合中国前途命运的道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孙中山可能是最早使用“革命”一词的人,革命成为孙中山一生的志业,也成就了他一生的荣光。对于中国未来的光明,他始终充满期待。“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孙中山的一生,都在不停地打破,打破中国历史上存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打破一个旧世界,然而遗憾的是,他没能重建出一个新世界。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他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道路,他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国家,好像变化了很多,又好像没有什么根本变化,但他依然不啻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




聲明:内容采自互聯網,僅作分享之用。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本文發佈後的15日內與本公號聯繫。我們將立即更正或刪除相關内容。本公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另,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號立場。

教育时光
享受教育时光,收获快乐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