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巨响》第一集 :《梦开始的地方》

文摘   2024-10-17 19:36   青海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两弹一星”精神展现了中国人自尊自觉的志气,彰显了中国人自强自立的骨气,奠定了中国人自信自豪的底气,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之际,青海交通音乐广播精心制作推出5集广播系列报道——《历史的巨响》。

     今年8月到9月,青海交通音乐广播选派业务骨干前往海北州海晏县、祁连县、刚察县、“221厂”等地,深入挖掘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为研制“两弹一星”付出诸多艰辛和努力背后的故事。记者先后釆访了近百位鲜活的人物,他们中有功勋后代、亲历者以及正在为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继续奋战的热血青年等。系列报道《历史的巨响》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一系列小人物的故事,用更多的笔触展现当年大量无名英雄与戈壁黄沙为伴,创造世界奇迹的壮举,他们同样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功勋”。


第一集  《梦开始的地方》


1958年,中央决定:在青海金银滩草原建设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对外称“青海综合机械厂"。自此,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原在地图上“消失”了,一同“消失”在人们视野的还有数万名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大军,他们中有科研人员、有军人、有技术工人……
张瑞林:“我是1959年4月28日到厂的,一开始建大电厂我就在这里……
84岁的张瑞林老人提到的大电厂是“221基地”中最早开工建设、最晚退役的四分厂——火电发电厂。

为了给研制“两弹”提供有力的电力保障,张瑞林和支边队员成为了第一批到达金银滩草原建设电厂的人。老人回忆到:初到这时,除了稀稀落落的牲口圈,连个电线杆都没有,建发电厂,这工作强度不言而喻。

张瑞林:“一到电厂就开始施工了,住的是大帐篷二十多个人,你要是一起身,再没你的位置了……

周一到周六挖地基、架线路,周日要修铁路,就这样,张瑞林和工友们一干就是4个年头。1963年春天,电厂开始正式发电,张瑞林进入到四分厂热料车间,他开始全天候保障“221”厂科研人员的生产和生活。

张瑞林:那是够苦的,你得钻进去掏灰,人进去了出来烤的一身汗,那个时候还得卸煤,30吨煤,3个到4个人卸,你的任务得坚决完成。 

张瑞林清晰地记得,大电厂的每天要消耗300吨燃煤,几十节车皮满满当当的,不管多晚,只要煤车来,卸煤队员们必须马上到位,为了保证列车在规定的一个小时内开走,张瑞林和工友们握紧铁锹埋头苦干。

随着核试验工作的不断推进,1964年7月下旬,整个“221基地”进入到“大干80天”的特殊时期,安全生产的弦绷得紧紧的,总厂领导给四分厂下了死命令,无论何时,一定要保障电厂设备安全运行,不能出半点叉子。负责运输装卸19岁的女职工王增俊在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

王增俊:“因工作需要干货运,装车、卸车都是我们货运员完成的,车皮卸空了,拉到海晏车站,而且在飞跑的速度中,你得把车号记下来,你得要速写,写得慢了漏了就是事故……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一刻张瑞林和王增俊他们无比自豪。

王增俊: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我们才知道这厂是搞原子弹的,我们更自豪了!我们在站台上欢呼雀跃,觉得‘221厂’太伟大了!我们在这儿值了……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1968年,基地进了一台龙门吊车,卸煤队员的工作变成了清理车皮内的煤渣,准备下班的张瑞林看到,轨道上散落的煤块会影响吊车通过,他赶忙上前清理时意外发生了。

张瑞林:“铁轨被埋住了,我听着龙门吊车动了,我躲也躲不及,把我左腿压上了……
这次事故让张瑞林失去了左腿,但他从没有抱怨过,毅然选择留在四分厂干力所能及的事,直到退休才回到西宁。

原“221厂”二分厂党委副书记陈福良,1965年从上海复旦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了“221基地”,主要负责炸药原材料的分析检验,因为保密原则,和四分厂没有太多交集。“221基地”全面撤厂时,陈福良被选派到四分厂负责电厂移交工作。

陈富良:87年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要求撤销‘221厂’,我负责基地的设备设施的移交,包括电厂的移交,移交给海北州。

陈福良告诉我们,93年是电厂移交工作的关键期,绝对容不得半点马虎,“镇厂之宝”——两台1.2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怎么使用?其他设备该如何运行?这些都要落实到位,就在这个“烫手山芋”还没有解决时,突然收到了一封加急电报。

陈福良:“父亲患肺癌,病危的时候,我在搞移交,正是紧张的时候,我回不去照顾不了(父亲),最后去世了也见不上一面,真是有点遗憾。

陈福良强忍着悲痛继续投身到了繁忙的工作中。要想让这些设备正常使用和移交,技术交接最为关键,在热供仪表车间工作的维修工陈志明,正准备办理退休手续回山东老家时,当得知四分厂的交接需要老职工的传帮带,他主动报名要求留下来。就这样,陈志明结识了刚刚进厂年仅19岁杨幼军

杨幼军:发电厂这个行业技术含量非常高,当时这个厂的设备工艺是最好的,电器老师傅非常严格,手把手教,甚至于恨铁不成钢,有时候揪着我们的耳朵学

一次巡检时,学习电气专业的杨幼军深深地被陈志明师傅折服。

杨幼军:“他在观察那个表的时候,耳朵是不会闲着的,他一听这个电机有点问题,我一摸那个电机发烫,轴承松动了,我说陈师傅你咋这么神。他说:记住以后别说什么‘可以、大概’,别在我这出现,应该严谨一点,小伙子,你是‘221基地’的,是研究原子弹的地方。

1995年,移交工作全面结束,陈志明离开了工作岗位,不久后,杨幼军收到了师傅陈志明的来信。

杨幼军:陈师傅给我写的信说,臭小子,还好吧?完了以后就聊设备,我走以后有什么不懂的,给我写信,我会回答你……”

担任四分厂移交工作负责人的陈福良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回到了上海,在浦东新区上钢新村街道担任“两弹一星”党支部书记,因为想念“221基地”和四分厂,他筹建起全国第一个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岁月流逝不舍昼夜,如今的四分厂已经完成了供电、供热、供水的历史使命,永远地退出了发电的历史舞台,但是,它将用自己的方式继续书写属于它的精彩

海北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工作人员达哇叶中都说‘221基地’是金银滩草原的精神地标,对于‘221人’来说,四分厂更像是一个地理地标,它也是核事业成功的‘功勋电厂’,下一步我们将对四分厂进行改造,打造电力博物馆,供暖博物馆,也让大家了解到四分厂是‘221’基地梦开始的地方。

      青海交通音乐广播(FM97.2)于2024年10月16日-20日播出《历史的巨响》系列报道(1-5集),播出栏目《972大家帮》(15:00-16:00)、《链接天下》(20:00-21:00),敬请收听!


青海交通音乐广播原创采编

编辑: 王红霞、金玲、彭扬、李涛、大寒

责编:文 燕


来源:972青海交通音乐广播
本期编辑:叶忠
  本期审核:张金敏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455368196@qq.com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


海北州旅游综合服务中心
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旅游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