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文苑】铁力市第四中学芳菲文学社作品(二)

文摘   2024-11-13 14:35   黑龙江  


师生文苑

铁力市第四中学校积极探索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语文教学模式,鼓励师生创作文学作品,促进师生文学水平提升,于2001年成立芳菲文学社并创办《芳菲》校刊,出刊286期,发表学生作品近千篇,2020年12月设立“芳菲文学”公众号。目前,已成为奋斗杂志社主办期刊《新锐文学》、长沙晚报社主办期刊《学生 家长 社会》的长期供稿基地。现选取部分作品,希望对青少年读者有所助益。

  学生作品


原来,和解是一种豁达

铁力市第四中学校芳菲文学社 陈凡卓玉

盛夏,天气燥热,太阳像一颗油淋淋的鸡蛋黄,似乎下一秒就可以摘下来吃了。外面柏油路上的标示牌儿在阳光的暴晒下,软绵绵地站在一旁,随时都能倒在地上。

此时的我正在与一道数学题拼命地厮杀,互不相让,渐渐我败下阵来。我无奈地趴在桌子上,一阵风吹来,带来了一只小小的瓢虫,慢慢地,我被它所吸引。我的小小的脸上充满不解和恐慌,但它慢慢平静下来,向前,爬到我桌边。就在要掉下桌子的一瞬间,它忽然转头向别处爬去。我拿书挡住它的去路,突如其来的书吓了它一跳,一头撞上这座“小山”,它抬起前爪想爬上这座山,可惜这“山”太过陡峭,双脚刚离地,就仰头摔了下去。圆圆的铠甲在不停地用力,翻来覆去好一会儿才把身体调整过来,转身向别处爬去。我再次挡住。这次它只是小心地推一下,确定无法突破,又再次转身。就这样,我和它周旋了好一阵,只见它突然停住脚步,张开翅膀向窗台飞去。我为它打开一条小缝,助力它顺利地爬回了它的世界。

我为这只小瓢虫而感到庆幸,它懂得与自己和解,不去做无用功,总结经验,这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回过头看,从小到大,我也经历过无数次的挫败和困难。但并非什么事都要坚持,坚持也并非都是正确的结果,要学会抬起头看看,或许就“山重水复无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呢。其实在生活中,当你觉得很疲惫时,试着换一种生活方式吧,跌到谷底不代表生活从此一片黑暗,慢慢前进,你会发现光亮就在不远处。“一星陨落,暗淡不了整个星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与自己和解是一种解脱,更是一种豁达。请记住,生活明朗,万物可爱。


 指导教师:潘俊伟


我向往,蒲公英般的人生

    铁力市第四中学校芳菲文学社 李文珺 

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

我正走在一条乡间的小径上。路基旁,垃圾遍地。烈日蒸熏出腐烂内脏的腥臭,与无数其他引人窒息的气味一起,氤氲在干热的空气中,乱丝一般纠缠在一起,笼罩在浸透了血水与污水的沙土上。哪怕最瘦弱的一丝生命的气息也被干旱的巨爪捏灭了。任何途经此地的人似乎都应该捂住口鼻,屈身逃窜。

然而我却看到了一株蒲公英,在贫瘠的砂土上,垃圾的空隙间,仰望着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身子微曲着,高举起一团洁白的绒球,半数的“绒毛”已被风摘去,抛向不可知的远方。

它本该栖身于田地的土埂间,与稻麦豆谷相谈甚欢;它本该隐居于林中的花丛旁,同松柏杨柳朝夕相伴。

或者,要来,便来一棵苍劲的古松,扎根在成堆的垃圾中,可它是那样纤瘦与婉约;要来,便来一株细弱的黄草,可它是那样的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干旱的阴云下,它仍昂首挺胸,似在向天空叫嚣。

我注意到,它的脚下,系着一条黑红的细流,狡猾的小蛇般蜿蜒在干土的缝隙间,一直爬向不远处的农贸市场。一滴污染的血水,一粒坚硬的砂土,竟然孕育了这样一个伟大的生灵。

我不禁想起了故乡庭院中的那些蒲公英。初夏,满院的姹紫嫣红之下,墙垣之边,尽是方开的蒲公英,淡黄的花瓣围着中心,圆规画出来的一般,整齐地排列,散发着一点若有若无的幽香。蒲公英的根即为吾乡方言所称的“婆婆丁”,微苦,身体不舒服,往往煮了水喝,有奇效。

蒲公英像极了我们这些“平凡的大多数”。没有牡丹的艳丽、栀子的馨香,甚至也从未如梅花一般“一任群芳妒”,只是认真地做着自己。因不艳丽,所以无人给予清水与肥料,却也率性自然,不必接受砖石的规范、剪刀的修剪,四处流浪,落地生根。飞向万里河山,落在平原,落在森林,落在田野,甚至落在垃圾场中、污水之边,却从未埋怨过自己的出身与发展,始终面含笑容,心怀爱意,在自己的生命中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一份乐观与淡然。也许平凡,却从不平庸,心灵的宝珠拭尽尘劳,以热忱与爱意,照亮每一寸生活的晦暗。

我向往,蒲公英般的人生,虽注定平凡,却无怨无悔,始终奉献。

我向往,蒲公英般的人生,固命途唯艰,却不恤人言,逆风向前。

我向往,蒲公英般的人生,纵被视若敝履,仍坚守本心,不落尘铅。

砂土上,蒲公英的绒毛飞尽了,不知它们,又将落向何方?


指导教师:刘慧凝

  教师作品


我和奶奶

铁力市第四中学校芳菲文学社教师 刘慧凝


三十多年前的林场,临近十一月份就开始天寒地冻,呵气成冰。我们一大家人,就生活在这里。父母整日忙碌,奶奶成了我最亲近的人。

依稀记得儿时的那个冬天,午后的暖阳透过窗玻璃结成的冰花,斜射在土炕上。矮矮的奶奶就盘腿坐在炕沿,随手在自己糊的小圆筐里,熟练地编着一些有趣的小玩意。她手指骨节很大,干活儿时手背上的青筋就像蚯蚓在里面慢慢蠕动。却也格外突出,却也极灵巧。拿着草茎绕来绕去就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兔子,或者毛线编出黄嫩嫩的小鸭……虽然那时没有洋娃娃,但是奶奶做的小手工,还是陪伴我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

那时候光阴总是很慢,冬日很长。有时屋子里待得腻了,我和小伙伴们出去跑,北风吹得脸红红的,偶尔几口风灌进肚子里,回家就会肚子疼。奶奶便赶紧在灶台下烧火,熊熊的火光将奶奶黝黑的脸烤得通红,她却顾不上这些,急着让我趴在她的热炕头上驱寒。奶奶用她粗糙的大手,一遍一遍轻轻拍打我的后背,嘴里念叨着“赶哪赶哪,冷气全赶跑”。再拿出一个红彤彤的大苹果让我吃。每当此时,我的肚子就奇迹般地好了,贪婪地享受着那个物质匮乏年代里,难得一见的大苹果。

那时候,冬天难得见一抹绿色,白菜土豆等鲜蔬算是餐桌上的贵客,咸菜酱菜才是家常。那时的小孩儿闹毛病能吃个罐头或者苹果就奇迹般地好了。毕竟这些东西太过稀缺。冬天难得见到的水果,往往都是姑姑从外地出差回来拎上几个。奶奶却从舍不得吃,而是挂在仓房的小筐里,给我们兄妹几人留着。

待我十岁左右的时候,每到寒假,固定的午后节目就是坐在奶奶的炕上,听着老式录音机里的磁带播放着《马前泼水》之类的故事。不识字的奶奶总是很耐心地倾听。每当讲到好玩处,笑意便会在她眼角徐徐漾开。然后,她会划上火柴,点上烟袋,深吸一口,再重重地叹息。眉头紧蹙,浑浊的眼凝望窗外,故事就在袅袅升起的烟圈里悠悠荡荡。待烟灰尽了,奶奶便会语重心长地感叹:人哪,无论到什么时候,首先得厚道。奶奶虽然不识字,但这些感悟却是她一生经验的总结,那些从故事里提炼出的道理,直到今天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我。

偶尔,奶奶也会给我讲她的事。她父亲是读书人,是吉林四平某个乡镇的秀才,颇有些才气,但却不曾教女儿读书识字(或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局限,又或许是那个时代封建思想的残余吧,总觉得女孩读书无用)。十八岁,奶奶嫁给地主出身的爷爷家。他们共同经历过日本鬼子侵略、土改、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短短的几行字,就能概括奶奶的一生。而她记忆最深的,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时,被饥饿折磨的痛苦经历。为了让全家人吃饱,奶奶想了很多办法,如把花生皮磨碎,变成粉状煮粥,或者去摘榆钱叶子混着米粒煮粥.....唉!所以奶奶对食物一直都很珍惜,从不轻易浪费。

忘记从哪本书里看到“三寸金莲”这个词,奶奶走起路来,那小脚蜻蜓点水地碰着地面,总是摇摇晃晃。年少不懂事,总是充满好奇忍不住笑。尽管如此,奶奶神秘的小脚,一直不让我看。直到某一天上午,她端了一盆热水,准备好老剪子,脱掉鞋子上炕,把白色的裹脚布一层一层剥开,我才窥得一丝真相。她对我说,那个年代的女孩子都缠足,特别疼,疼的骨头都要碎裂了。每当说到这里,奶奶总会感叹还是现在的社会好,能够吃饱,还不用缠脚,女孩子还能读书识字。

奶奶虽然不识字,但也有女子天性的浪漫。她最爱那件月牙白的斜襟小袄,那是她包裹里以黑白为主调的唯一一件亮色。每当洗完,她就会晾在院子里。冬日温度低,不一会斜襟小袄就冻得僵硬成型。再拿进屋子里,在火墙上烤着,屋子里也会有种清冽爽快的气息。奶奶总觉得浅色衣服如在夜晚晾在院子里,就会染上月色。那时年少,所以我对她的话深信不疑,所以直到现在,只要洗了白色衣服,就一定晾在阳台,也不知能不能染上月色。就是心底一份念想吧。

那些年乡下没有路灯,冬夜早早莅临,紧跟着林场的广播就会远远地传来一阵轻柔亮丽的女声:“亲爱的听众朋友们……”此时,奶奶和我会捂得严严实实,站到厚雪覆盖的空旷的院子里。广播里的声音从林场广播室小小的喇叭里,穿过层层叠叠的平房与无数木林,装点了乡村冬日的夜晚。仰望,漫天星辰璀璨。在这样寂静漆黑的夜,我们跟随广播,遐想着外面世界的种种。或者遇见雪花,实在美妙至极。

……

悠悠生死别经年,奶奶离开已二十余载。我梦里还是能再现旧日那些美好细节。

世上美好的情感之一,就是陪伴。

年龄越大,肩上的担子就越重。也就越怀念曾经无忧无虑的时光。那些美好的光阴留下温暖的生命底色,纵然天气如何寒冷,想到此处,心是暖的。

来源:铁力市文联

投稿邮箱:ycwl.2007@163.com

编辑:董桂燕

一审:张   明

二审:王显明

三审:黄扶民


伊春市文联
开展文学艺术政策引导,对各类文学艺术活动进行发布及宣传推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