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观察 | 从“天津娃娃”登顶看传统文化创新

文摘   2025-02-08 10:38   天津  





  在火爆的春节档电影市场中,传统文化内容通过创新表达,让人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哪吒之魔童闹海》与《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哪吒2》与《封神2》)这两部现象级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美学表达,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窗口。


  以“天津娃娃”为主角的《哪吒2》在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榜榜首后,继续蝉联单日票房冠军,仍在刷新着票房成绩。其实,“哪吒闹海”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老”故事,而且早已被拍成动画片。可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传统神话故事经过创新改编后竟然创造了新的电影奇迹,还带动了周边产品的热卖。在这股热潮的背后,人们既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也再次见证了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表达焕发出的无限魅力。


  《哪吒2》将创新表达融入了人物形象,“吒儿”的形象一改以往“英雄模式”,被塑造成一个似乎正值青春期的“问题少年”,这种创新既符合“魔童”的设定,也将个性融入人物,让他更像一个会遇到心理困境的普通少年,因此他的成长历程也更容易被观众接受。此外,太乙真人也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喜剧角色,十分贴合观众的口味。而《封神2》中的纣王不再是脸谱化的暴君,而是被塑造成一个充满权力欲望与人性挣扎的复杂个体,为影片增添了现代心理学的深度。姜子牙也褪去了神秘的光环,展现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种“去神化”的创新表达,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


  与此同时,在价值观的表达上,这两部电影都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不论是《哪吒2》中个体意识的觉醒,还是《封神2》中对命运与选择的探讨,这些“内核”既根植于传统文化,又突破了传统叙事的局限,展现出人们的深刻思考。


  这两部电影的成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主创们通过艺术形式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解读与重构,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了其时代内涵。而且这种解读与重构还在不断延伸,从电影到沉浸式话剧,从戏曲到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通过创新表达以崭新之姿“破圈”。天津人艺将话剧《日出》的经典片段搬到了金街大铜钱广场,让“老”话剧绽放新魅力;儿童剧《敦煌·九色鹿王》以XR(扩展现实)数字形式全新亮相;戏曲演员与相声演员联袂演出……当传统文化挣脱了程式化的束缚,被赋予了时代的力量,真正在内容与形式上创新,便能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用重新解构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基因。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人们需要新的表达、新的元素、新的理念,同时也离不开已经融入血脉的传统文化。因此,只要找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方式,就能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END

来源:天津日报


REVIEW



往期
回顾


● 2025年天津春节文旅市场年味浓、人气足、消费创新高


● 盛世华章 精彩津年丨来天津过大年惊喜连连!精彩纷呈等你来探


● 冬日暖阳 津味绵长丨四大系列近200项主题活动等你来解锁→


● 盛世华章 精彩津年丨古文化街人潮熙攘 年味浓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广播电视局、天津市文物局)信息交流、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