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春,天津古文化街人潮熙攘,年味儿浓浓。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云集在此,感受津味儿新春、河海津韵的文化气息。
桂发祥与杨柳青年画联名款“夹馅小麻花”。
泥人张新春推出的泥塑作品《福星》。
古文化街杨柳青画店的年画《莲年有馀》。
“看到舞狮表演,我真的很高兴,这是一个很好的节目。”大年初一一大早,在古文化街宫前广场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皇会展演正在上演,来自德国的穆勒津津有味地观赏舞龙舞狮,“我们刚到中国,这是我第一次过农历新年,也是第一次看到这种文化形式,我们很喜欢这里的表演和音乐。”
节日里的古文化街,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乙巳蛇年主题布景活泼可爱,两旁的非遗老字号店铺装饰一新,吆喝声中伴随着清脆的竹板声,身穿飞鱼服的保安化身明朝护卫巡游其间,吸引游客争相互动拍照……八方来客熙熙攘攘,古街新貌年味儿正浓。
“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当河海之要冲,为畿辅之门户,建城620年的天津,襟河枕海,自古就是南北商货集散中心和北方商业重镇。“作为天津城市繁华中心的古文化街,由‘宫前集’繁衍出的宫南、宫北大街而来,这里曾经商货云集,剧演新班,十里笙歌,游人如织,每逢春节更是热闹非凡。‘插供花看盆聚宝’‘金鱼瓶映碧玻璃’,成为当年天津过年一景。”著名历史文化学者罗澍伟介绍。
每逢节假日,宫前广场都会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津皇会展演,高跷、中幡、杠箱等传统文化展示轮番上阵;亲水平台上,由天津顶级演员组成的“国粹芳华”京剧专场演出,与现场观众进行千人级别的京剧“卡拉OK”互动;上巳节游园会上,投壶、射礼、蹴鞠等互动游戏现场,“复刻”古人游戏之乐;腊八节,春联纳福书法体验,葫芦烙画工艺展示,免费品尝腊八粥,祈福平安“粥”全……古文化街以“最天津、最民俗”为主题,举办天津古文化街民俗文化旅游节,以古街为舞台,构筑多场景文化展示平台,2024年举办大型演出达70余场,小型互动活动110场。
“这可不是模型,是货真价实的真麻花,”初二“姑爷节”,在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果仁张店铺,店员王晓娜为客人介绍津味儿非遗美食果仁张、十八街麻花,“这根麻花长近两米,重五十多公斤,是六位老师傅纯手工制作而成。我们的这个展品会定期更换,您现在看到的这根是去年12月初出炉的新麻花。”
“店员告诉我,店里曾有一根大麻花被列入过吉尼斯世界纪录,这太有意思了。”德国人施伦普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洋姑爷,来津生活已经11年的他,每年春节都是在天津度过。今年,恰逢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施伦普和妻子邢晓琳一起来到古文化街,感受非遗魅力,探寻年的味道。试吃了新样品,施伦普说,“新口味口感更好,我得买点回去当年货,让春节串门的亲朋好友一起品尝。”
一年来,古文化街大力引进整合非遗店和老字号,全街国家和省市级非遗店、中华和省市级老字号达到34家。“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在现有商业街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声社、非遗老字号体验馆等新的业态。引进了‘祥德斋’等5家非遗老字号和‘津港印象’文旅项目,丰富了游客的游览体验。”天津古文化街管委会主任张鸿鹏介绍,“我们紧紧围绕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天后宫品牌定位,打造了《天宫开悟》国学静修营项目。通过IP+故事性打造,不断更新夜游项目‘天后宫福缘夜’,让游客体验穿越千年的古风互动,通过国潮奇妙夜、天津话考级、夜游神出街等形式,打开津旅文化的体验窗口。”
据介绍,目前古文化街60%的业态为文化类业态。古文化街不断传承和弘扬文化传统,一直坚守中国味儿、天津味儿这一特色,吸引了八方游客纷至沓来。2024年,古文化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显著提升,累计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比上一年有了大幅跃升。
发红包,拜大年……乙巳蛇年第一天,泥人张第六代传承人张宇按照惯例,早早来到古文化街的泥人张世家店做开市准备。营业时间刚到,洒扫一新、窗明几净的店铺就迎来了大批的顾客,“恭喜发财”“蛇年大吉”“福星高照”……大家互祝新年的拜年声不绝于耳,不少年轻人争着和张宇合影留念。
“这种形式让非遗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令人耳目一新。不仅可以作为天津之行的纪念,也让游客更多地了解泥人张。”慕名而来的吉林游客李立君抽中一款“忠义千秋”关公泥塑书签,满意而归。记者在现场看到,店铺一隅新设了文创专区,台历、冰箱贴、盖章册等特色商品琳琅满目,选购问询的客人络绎不绝,尤其是今年新推出的“福运满满上上签”的文创书签,因为寓意好,可玩性高,成了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新年货”。
“书签采用了年轻人喜爱的盲盒形式,用传统的火漆蜡封,消费者在抽签的过程中亲手‘开封’新年好运,仪式感满满,提升了互动乐趣。”泥人张世家店副总经理李丹介绍,除火漆封装版书签外,店里还推出了限量版伴手礼,首日即销售一空。为了迎接蛇年春节的客流量高峰,店铺已备足各类文创产品。
“这一年来,能明显地感觉到来古文化街访古探幽、了解天津文化的游人越来越多了。像我们店里人流量增长了近五成,年轻人越来越多。”张宇告诉记者,泥人张不能坐等年轻人的喜爱,更应主动拥抱更有活力的市场。
近200年来,泥人张以其“捏活人间百态”的技艺传承至今,始终扎根深厚的传统技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上不断推陈出新。据介绍,泥人张每年都会推出新作品,在坚持传统技艺精进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时代元素,增强时代表达。为了迎接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泥人张还“上新”了“浩然赏梅”“天下太平”等多款新年喜庆主题的彩塑作品。
2024年,泥人张建成了新的泥人张世家作坊。搬到了新的地点,“扩容”到3000平方米的作坊里,可以展示泥人张彩塑制作的整个流程,同时,作为一个全流程的文化展示和参观地点,在这里可以看到泥人张不同时期的作品展览,还可以由游客体验亲手制作,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
2024年,也是泥人张继续走进课堂,拥抱新生代的一年。泥人张彩绘在广州市开了非遗展,并在北京的大运河展览馆、中国非遗馆都作了专题展。在天津美术馆展出的张宇首个个展也将延续到春节之后。“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可以让传统文化在当下找到自然生长的状态,而不再是一个需要特意保护的东西,”张宇表示,“非遗正在融入人们的生活,这对我们来说可能是最大的一个改变。”
“接(揭)福啦!”走进古文化街杨柳青画店,天津杨柳青画社木版水印传承人苏丽妍正在指导游客体验年画的拓印环节。
右手持刷,在颜料碟里沾满颜料,耐心细致地涂满刻好图案的木版,确保每一根线条都均匀着色。然后取来一张宣纸,覆盖版面,用棕耙细细拓印。随着一声仪式感满满的吉利话,来自河北省邯郸市的郑磊稳稳地揭开了宣纸,一个红红火火的百花福字跃然纸上。“亲手做一副非遗福字真是太有意义了,街上正好有裱画店,我要把它裱好作纪念。”郑磊说。
过年买年画,贴吊钱儿,是天津人过年的重要年俗文化之一,承载着人们辞旧迎新、祈福平安的美好愿望。春节假期里,改造一新的杨柳青画店迎来了南来北往的游人,精心设置的数字屏内收录了几百种年画,配上生活气息浓郁的场景模拟,给予顾客选购年画更多灵感。
“别看这《莲年有馀》是杨柳青年画里大家最熟悉的一幅,它里面藏着的‘门道’可不少,”说起年画里的民俗,苏丽妍就打开了“话匣子”,“你看这娃娃,一边梳着抓髻代表男孩,另一边梳着小辫代表女孩,凑在一起就是一个‘好’字;抱着的娃娃是由鲶鱼头、鲤鱼身、金鱼尾组合而成,配上手持的莲花,谐音‘连年有余’,这是最早的‘谐音梗’。”
既是年画,也是画年。至今已传承400多年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融合了国画、版画、工笔、写意等绘画艺术元素,以笔法细腻、色彩绚丽、题材广泛而盛名于世,被誉为记载历史、记录时代的“民间百科全书”。如今,杨柳青木版年画融入更多新时代的艺术风格,焕发出新光彩。
苏丽妍介绍,除店里销量最火的娃娃题材年画外,去年,画社通过整理修复馆藏画版6597块,年画线稿及彩稿28453张,推出了老版复生系列年画和老版新绘产品。“例如对只有木版留存、没有颜色的画面,在尊重原版风格基础上融合现代审美重新设色。新推出的福善吉庆、二八登科等题材,寓意吉祥,图案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很受欢迎。”
当非遗插上“创新”之翼,传统的技艺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古风集章本、帆布袋、冰箱贴等文创产品,手办、纸雕等“2.0版本”的新品类,加上直播带货等新渠道,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非遗、爱上非遗、用上非遗。
END
来源:津云
REVIEW
◆
● 津沽春回响
● 早安·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