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长征丨一处旧址

政务   2024-10-30 23:28   贵州  
点击上方“多彩红花岗”关注我们



文物是历史的记忆。红色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见证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是弘扬革命传统、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文物里的长征》,以文物为引、历史为媒,结合专家访谈,讲述长征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


《文物里的长征》第七期:一处旧址




位于红花岗区沙盐路口右侧十余米处的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旧址,是一幢一楼一底的青砖木结构建筑楼房,1985年1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遵义帮助群众建立的县级革命政权,它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遵义革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至此,各级革命政权在黔北大地上纷纷建立起来。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了黎平会议,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同年12月31日,中央政治局在瓮安县猴场举行会议,作出《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重申黎平会议上提出的红军应在川黔边地区首先以遵义为中心建立新根据地的主张。 


1935年1月9日,中革军委纵队进入遵义城,次日,红军总政治部在遵义天主堂召开关于成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的筹备会议。1月12日,在红军总政治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原省立第三中学(今遵义市第十一中学)操场召开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亦称万人大会)。毛泽东、朱德、博古、李富春等党和红军的领导人出席了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选出25人为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员。同时组建了武装、肃反、财政、劳动、土地、文化6个委员会为县革命委员会的工作机构,办公地址设在今红花岗区沙盐路口右侧十余米处。

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委员名单

中央红军进入遵义后,赤色工会、革命先锋队、街道儿童团、回山乡革命委员会等各级群众组织及基层政权相继建立。在遵义县的广大乡村,在中央纵队和红三、红五军团政治部门的发动帮助下,高坪、泗渡、团溪、刀靶水、苟坝等地先后建立起以“革命”“工农武装”“革命斗争”“赤卫”“抗捐”等多种形式命名的60多个革命群众组织。在红一、红九军团先期到达的湄潭县,成立了中华苏维埃湄潭抗捐委员会,并在县内10多个主要场镇建立了分会,在县城办青干班,培训当地干部。红一军团在桐梓县以南郊、西郊革命委员会为基础,建立了县革命委员会,在松坎等处也建立了革命组织。红九军团在绥阳县郑场南门外的讲乐亭召开群众大会,任命群众信任的区长管理郑场大小事务等。 

从此,中国共产党的地方县级组织和革命政权在黔北大地上纷纷建立起来。这些革命组织带领人民群众,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各地作恶多端的一批土豪、劣绅、恶霸、地主及其武装组织反动民团。 


中央红军离开黔北后,地方反动势力猖狂,向苏区人民反攻倒算。留下的红军伤病员和大批曾参加过革命组织的群众惨遭敌人的追捕、关押、毒打,甚至杀害。遵义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赤卫队员、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等,很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红军烈士陵园里,红军烈士纪念碑大圆环四个角落的大型红军头像石雕,东北侧的雕塑就是赤卫队员形象。 


红色政权和群团组织的广泛建立,极大地唤起了黔北广大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红军主张的热情。遵义群众积极支持红军、拥护红军,为红军转战作出了积极贡献。除了政权建设外,中共中央还在遵义批准成立了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简称“贵州省工委 ”)和中共遵义县委。这是中共中央在长征路上批准建立的党的省级和县级工作组织。这些工作为抗战期间在国统区恢复党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审核:颜学彬、李如敏

校对:李玮

记者:王大飞

来源:遵义发布

编辑:张静



   

关注



“多彩红花岗”


一个有声音的公众号!



多彩红花岗
红色旅游 绿色生态 黔北高原上的一颗明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