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喜气的日子,仿若新春在敲门
小年到了,大家是否已经品到新年的热闹,开始期待春节的到来?绿博园的精彩活动将在春节闪亮登场!让我们抢“鲜”看看有哪些趣味节目吧!
国潮杂技,惊喜与唯美的双重体验。古老的技艺与现代潮流激情碰撞,演绎出动人心魄的国粹新画卷。杂技演员动作轻盈却不失力度,每一次跳跃与舞动都扣人心弦。惊险又不失美感的动作,让您在惊叹之余,也能感受到杂技艺术的独特魅力。
变幻莫测的古彩戏法,为你表演出大道至简的酷炫。新年看戏法表演,体验充满历史底蕴的文化之旅。
小年如期而至,带着一抹冬日里的温情,悄悄唤醒沉睡的年味。小年,是辞旧迎新的序曲,是盛大春节活动的开始。让我们一起看看小年后大家为阖家团圆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吧!
在以前,祭灶王充满仪式感~
传说,灶王年终也要上天做年终总结,诉说人间善恶,以降福祸。为了不让他乱说话,人们就进行祭灶仪式,灶王爷知道吃人的嘴短,所以“上天只言好事”。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之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祭灶神的习俗渐渐消失了,但吃灶糖却成了习惯,年年吃,“黏黏”甜~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这天大街小巷都有卖灶糖的,家中大人在赶集市时早早会将灶糖买回家。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希望灶王替自已多多美言,后逐渐演变成了小年必吃的零食。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扫尘之日,全家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磨豆腐是古老的汉族手工技艺。从腊月二十五开始,家家户户的厨房便开始忙碌起来。过去人们在这一天都讲究推磨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豆腐与“头富”音相似,被人们寄予了新年“富贵”希望。如今这种习俗传承下来,豆腐也就成了节日餐桌上备受青睐的食品。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赶大集】春节期间的“上店赶集”虽然也有与往日集市贸易、购缺卖余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总之,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宰年鸡】俗话说“腊月二十七,杀只鸡”,说的是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近,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鸡”。因为“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点。
【发面】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准备主食了。发面,在过去没有速效发酵粉,普通面它不容易搁,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
【贴花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等。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夕: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贴门神】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守岁】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小年至,福将至
喜随小年至,福自团圆来
绿博园在此祝你过完小年迎大年
有福有盼,福气满满!
注:文中图片仅供参考,具体以现场实物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