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碧水潺潺,水光潋滟,清澈见底。高低错落的深潭、浅滩、浮岛既有独特水体净化功能,也给人带来美观的视觉感受。
水好则景美。芜湖素有“半城山半城水”之称,境内河网纵横、水系发达。近年来,全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因地制宜创新城乡水治理模式,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力守好“一汪清水”,润泽江城百姓。
穿过无为市襄安镇老街,眼前豁然开朗。水鸟嬉戏,细柳摇曳,清香扑鼻,附近居民在九曲廊道上悠闲散步,江南水乡尽收眼底。
“这就是我们襄安镇八景之一——绣塘春色的绣塘,我们吃过晚饭后都爱到这里来。”村民邹保华告诉记者,绣塘原来水质发黑发臭,去年经过改造,绣塘的美景得以再现。
绣塘位于襄安镇中心地段,居民环塘居住,污水直排,黑臭水体属于历史遗留难题。为彻底消除黑臭水体问题,襄安镇结合省农村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契机,对绣塘开展生活污水收集、污水管网铺设、岸坡整治、生态修复等一系列举措,让绣塘水质显著改善。
“对绣塘31间门面房、79户居民的生活污水进行截污纳管,同时对绣塘进行活水补给,加强生态修复,使得绣塘水质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襄安镇环保站站长徐斌介绍。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类型复杂、区域差异大,如何以水破题?做活水文章?我市升级治水举措,因地制宜细化举措,向长效管理闭环迈进。
无为市红庙镇海云行政村蒋宏中心村有50户农户,结合和美乡村建设,该村建设了一座日处理10吨的小型污水处理终端,通过沉淀、厌氧、好氧、人工湿地生态处理工艺处理后,达到农村生活污水二级B排放标准。海云村党总支书记汪海栋告诉记者:“污水处理终端的建设成本在8万元左右,管护费用每年几千元,这种小而精的模式让治理成本和效果达到最优化。”
湾沚区陶辛镇因水而兴,打响了以荷莲为主的乡村旅游品牌。陶辛的田园生态美景,离不开生活污水的有效治理。在陶辛镇沙墩村薛池自然村,采用分户式、联户式慢速渗滤系统工艺治理污水,再通过滴灌、满渗等方式,导到菜地或沟塘,将村内污水变为肥水。沙墩村上水自然村将村民房前屋后的沟渠河塘进行水系连通,在沟渠内构建“贝鱼草菌藻”立体修复系统,实现区域内活水循环,水生食物链将碳氮磷等污染物转化到以贝类为主的生态产品中,净化污水的同时又产生经济收益。
水干净了,环境美了,陶辛镇特色水韵乡村旅游产业吸引了不少归乡人。沙墩村党总支副书记宋德悦告诉记者:“我们积极推动村荷莲产业发展,全村种植了两千多亩的荷莲,开发了十余种荷莲产品统一销售,荷莲销售一年两百多万,平均每个种植大户增收几万元。”
据悉,我市662个行政村中已有316个行政村完成污水治理任务,90条列入黑臭水体治理的水系已有74条水系完成治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胡庆昊介绍:“按照‘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农村污水治水率达到50%,从目前来看,我们到今年年底就能实现这一目标。”
污水治理并非一朝一夕。我市借助科技手段,为污水治理装上“智慧大脑”,探索污水治理大循环融合模式,以长效机制确保水清、岸绿、景美。
在无为市赫店镇宏林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点,拿出手机扫描简介牌上的二维码,可以清晰查看设施建设情况、处理工艺及运行维护等信息。作为农村污水站的升级版本,赫店镇宏林村通过智能化手段,提高了污水站的处理效率,降低了运维成本。“设施发生故障时,谁看到了,都可以扫码将问题反馈,实现‘污水设施远程监管、线上保修’。”星石环保项目负责人叶明全告诉记者。
朱家桥污水处理厂承担着芜湖全市长江、青弋江、扁担河等流域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处理任务,两期项目日处理能力33.5万吨。污水进入朱家桥污水系统“厂站网”一体化运作达标后,排放到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再通过人工湿地对尾水进行深度净化,进一步提升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
在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二期项目监控室内,每个进出水口的情况一览无余。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实时在线监测水质指标,各排水泵的瞬时排水量,实现运行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可视化和智慧化,便于进行园区整体水体调控。
眼下正是枯水期,在保兴垾文化路支沟,喷泉带来汩汩清水,为保兴垾增加了活水来源。
2023年,镜湖区启动保兴垾水环境整治提升及海绵化改造EPCO项目进行长效治理,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的同时,构建“贝鱼草菌藻”立体生态修复系统和尾水补给,长期保持保兴垾的自净化能力。
“净化后的尾水一部分流入周边板城垾和保兴垾水系,对‘两垾’实现活水补给。”市住建局环境科科长芮道宏介绍,江东湿地公园处理后的尾水用于补充城市内河,改善了这些水系的水质,提升了城市水环境质量,为居民创造了更好的水生态环境,使得城市内水系更加清澈,生态系统更加健康。
打好碧水保卫战,既是民心所向的政治任务,也是法律赋予人大的职责使命。近年来,芜湖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法治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综合运用立法、监督、决定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助力打赢碧水保卫战,以法治力量守护城市“血脉”。
今年5月1日,《芜湖市河道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市河湖管理有了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条例》从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全局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环节,体现地方特色,对河道的规划管控、生态治理、保护利用等进行了全链条规范,着力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道管理机制。《条例》坚持统筹兼顾,采用“厂网河湖岸”一体化治理方式,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并保障其正常运行,提高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针对城市快速扩张、自然水体被侵占的问题,芜湖市人大常委会就及时作出《关于加强我市地表水域保护的决议》。在取得地方立法权后,先后制定了《芜湖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芜湖市河道管理条例》《芜湖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芜湖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以法治之力筑牢水生态保护屏障。
同时,围绕水环境生态保护及修复,芜湖市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听取专项报告等多种监督方式,多点突破、持续发力,打好水环境保护监督“组合拳”。
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市政府贯彻实施水污染防治法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和满意度测评。围绕黑臭水体整治,连续多年开展专题调研和督导检查。抓实抓牢长江大保护,坚持上下联动,组织开展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召开长江保护法实施座谈会,开展长江保护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情况专项督查,督促有关方面进一步扛起法律责任,推动长江保护法全面有效实施。水污染治理一直是人大代表们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每年芜湖市人代会上都会收到不少涉及水污染防治、改善水环境的代表建议,如“关于全市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黑臭水体的建议”“关于我市水环境治理及提升的建议”“关于加强小区污水排放管理的建议”“关于加强小江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建议”等等,这些建议很多都被芜湖市人大常委会列为重点督办建议,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牵头督办,有效推动了相关环境问题的解决。
“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一直是市人大常委会关注的重点内容,我们基本上每年都会将相关议题纳入常委会监督计划予以推进。”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负责同志表示,将继续发挥人大职能优势,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持续跟进、久久为功,以法治力量助力打赢碧水保卫战。
点击右下角“在看”
亮明你对芜湖生态环境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