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赶考路 理论面对面 | 第六站:益寿堂共商国是

政务   2024-09-29 21:53   北京  


我们记得,在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西柏坡,在同基层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郑重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这样的表述,体现了强烈的“赶考”意识。


让“赶考”精神代代传下去,这是国庆最深刻的政治内涵之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 75周年,同时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10周年。由北京日报、北京市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发起,联合北京城市副中心报、副中心之声和京津冀多家媒体年轻记者组成多媒体记者团,聘请党史国史专家、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黄相怀同志为理论智库专家,带领我们追寻红色基因,感受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峥嵘岁月。


我们将连续推出“重走赶考路 理论面对面”系列报道,沿着75年前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出发前往北平的7个重要点位重走进京赶考路,听历史回音、看今朝巨变、进行理论探索、回应社会关切、重温不变的初心。

第六站:益寿堂共商国是


从清华园车站往西6公里来到颐和园,在万寿山前山东部,沿着蜿蜒的小路,半隐在凹凸的山体间有一座三合院,这就是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抵达清华园车站后,驱车前往的重要落脚点——益寿堂。就是这么一处隐蔽僻静的地方,因为承载着一段慷慨激昂的革命故事而成为热门红色景点。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乘车前往颐和园休息,随后前往西苑机场阅兵,当晚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民主人士。如今,颐和园益寿堂也焕发新颜,“古都春晓——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颐和园专题展览”正在展出。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即将来临之际,由北京日报、北京市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及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联合组成的采访团,沿着曲径通过幽深花木,在万寿山东麓半山坡上,苍松翠柏中可以窥见一座三合院,由正殿、配殿、耳房组成,这便是益寿堂。院落外,益寿堂精美的垂花门映入眼帘,方形门墩上两只石卧狮庄严肃穆,灰色院墙上装饰着造型各异的什锦灯窗。走进院子里,几株古松挺拔苍劲,朱红的大门、立柱和屋顶的点点青苔互为映衬,尽显古朴幽静之风。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抵达北平清华园火车站后,换乘汽车前往颐和园益寿堂休息,这里是他进京后的第一个落脚点。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殿堂队副队长郜峰介绍,“毛主席下车以后到了颐和园的景福阁,看了看颐和园的风景,然后入住到益寿堂。当时颐和园没有健全的伙房,工作人员临时到街上买一点吃的回来。毛主席中午休息后,下午到西苑机场阅兵,阅兵后回来益寿堂,宴请民主人士吃了晚饭。”

故事要从这场晚宴开始讲起。在益寿堂正殿“松春斋”,复原了两桌“晚宴”的场景,只见两张一模一样的桌上已经摆好餐具、面点,静候嘉宾到来。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抵达北平的当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益寿堂宴请已先期到达北平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书写了进京“赶考”的重要一笔。“我们依据文献记载再现了当时宴集群贤的场景。这里的火炉是园藏文物,圆桌、圆凳都是参照园藏实物仿制的。”郜峰说,“餐桌上食物,我们没找到具体菜单,目前摆着的豌豆黄、驴打滚、艾窝窝、芸豆糕等北京小吃,则是依据相关记载推断可能会有的。”

这一天,益寿堂星光熠熠。毛泽东、周恩来、李维汉与民主人士代表李济深、沈钧儒、章伯钧、黄炎培、郭沫若、谭平山、张奚若、柳亚子、李德全等20人交心聚会,见证了进京“赶考”路上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协商建国、共商国是的真诚合作;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主动让人民监督政府的光辉时刻。如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开阔。

一旁的展板上,《北行日记》(柳亚子)《黄炎培日记》《为了民主与科学——许德珩回忆录》《沈钧儒年谱》里的段落,均记述了这场晚宴的情况。柳亚子在其《自传·年谱·日记》中记载:“三月二十五日夜,毛主席派车来迓,赴颐和园饭局,共两席……共二十人。饭罢,冯夫人(李德全)来,坐谈至一时半,始乘车归,抵寓已二时许矣。”

黄炎培著《黄炎培日记》中写道,“三月二十五日夜,毛主席招餐郊外,被邀者二十多人,餐毕,谈和战问题。毛表示,和谈是有利于大局的,但决不轻易渡江,亦决不停战。谈至夜一时半始归。”

“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当晚中共领导人和民主人士商谈了国共和谈、新政协筹备等重要问题,说明颐和园益寿堂是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协商民主精神的革命旧址。”郜峰说。

这次晚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建国历史上书写了重要一笔。“进行晚宴的过程当中,他们共同商量新中国成立的一些相关事宜,最重要的一件就是关于新政协筹备的一些事情。当天晚上双方畅谈至深夜,最后毛主席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前往香山的双清别墅。”

益寿堂西殿的展览,向观众展示了颐和园的历史变迁,从1750年开始兴建到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之后在光绪时期重建,虽历经战乱但有幸得以保存,直至北平和平解放,颐和园终于迎来新生,成为人民的公园。东殿则介绍了1949年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同舟共济、肝胆相照,共同确定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制定一系列基本政策、描绘建立建设新中国宏伟蓝图的有关情况。

“颐和园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重要中转站,透过丰富的文献史料和现代化展陈手段,展览呈现了颐和园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一个重要落脚点,见证了益寿堂晚宴是民主协商建国的一次交心聚会,表达了向人民、向历史交好答卷的坚毅决心。”郜峰介绍,自去年3月25日正式开放以来,益寿堂作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计接待预约讲解团体1010个,总接待量55.4万余人次。

颐和园益寿堂见证了进京“赶考”路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协商建国、共商国是的真诚合作,将“赶考”的时代主题与统一战线的历史叙事汇聚在一起。二者相互统一,凝结成一个主题:团结奋斗。团结奋斗的共识在这样一个可能在史书中并不为人瞩目的小故事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历史在很多时刻留下的剪影是模糊的,但这个模糊的剪影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却是蓬勃的,希望益寿堂展览能够带给更多人这样的历史体验和人生感悟。”郜峰说。







请问: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伟大作用

         是什么?

回答:党群关系的哲学理念创造改革奇迹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黄相怀

当代中国改革发展,无论是其延展形态,还是其内在逻辑,不是以直线而是以辩证的形式展开的。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成功,就在于中国既坚持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进行了独立自主的探索,也就是说,既坚持了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又坚持了发展道路的特殊性。这里面包含一系列的辩证法。


1


有机融会政党领导与人民创造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及其运动和变化,构成了历史变动之主动因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的指导,基于革命和建设年代的群众工作智慧,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之演进,既非党的领导单线牵动之结果,也非群众自发创造涌动之结果,毋宁说是二者有机互动之结果。

毛泽东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伊始就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党的领导藉由改革开放之于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的路径、原则和方向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政治保障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推进、主导与策略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政治能动作用。同时,人民群众藉由改革开放对于党的领导也发挥着两种至关重要的反作用,一是人民群众对于改革的愿望、要求和呼声,构成了改革开放最可靠最应当努力奋斗的方向,这给予了改革者莫大的信心和底气;二是人民群众在火热社会实践中的创造、创意与创举,构成了改革开放最具灵感、启发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素材。党的领导的能动力量与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动力的内核机制。改革开始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演出的一部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更深层的历史效应是,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强大自我革命能力与强大社会动员能力得到提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当代中国获得了新的内涵与动能。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探索了有效领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的一整套体制机制。这种体制机制的形成,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许多发展中国家还在为国家力量的集聚而苦苦发愁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事实上已经实现了有效领导相对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的跃升;赋予这套体制机制以强大的生机活力和韧性的,并非共产党自身,而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党群关系的哲学理念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之有效叠合,使得人民群众获得了对共产党执政最深刻的认同,最富有感情的投入,从而也就赋予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最大的最真切的合法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力量与人民群众之间仍然能够并且更加能够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政治意义的共同体,这是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奇迹的一把政治密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深刻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等等,从更高层面进一步升华了党对以改革开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通过提升政治领导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等进一步升级党群关系,为中国改革开放顺利前行提供更稳健的政治关系形态,这是新时代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



2


辩证处理发展自身与贡献世界的关系

不确证自身,便不足以贡献世界。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不仅是在自身历史比较中获得的,也是在世界维度的比较中获得的。改革开放后,世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搞的还是社会主义吗?苏联解体后,世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的社会主义还能搞多久?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人又这样思考:社会主义体制具有怎样的优越性?而今质疑的阴霾正在散去,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造福了14亿多中国人民,而且昭示世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代表了人类未来的一个方向,世界各地有志于探索更加美好未来的人们应该有信心有能力把当今社会不断推向科学社会主义的境界。

不贡献世界,又不足以确证自身。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为全世界所分享,世界对于中国的认可最大程度强化了中国的自我认可。长期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保持在30%以上,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获益者,更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者。除了在物质层面,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向全球贡献了和平的、文明的、发展的力量,为人类社会发展增添了中国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丰腴土壤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花结出的累累硕果,是典型的“中国智造”。深层次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使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中华大地上获得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更深刻的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有创造新的文明类型的内涵与主旨。有学者早在1995年就指出由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中国现代化经济起飞,必将开创既不同于西方模式,也不同于东亚周边模式的新道路、新模式。从世界历史、世界文明新型期的全球史观来看,中国现代化起飞之道,将不仅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一种新模式,开辟一条新道路,而且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明。这种持续发展的新型文明,将认真吸取西方现代化中造成人类困境的历史教训,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发展中的身心和谐。中国现代化起飞,是在融汇东西文明基础上的综合创新。这就从根本上驳斥了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说明21世纪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不是冲突对抗,而是多元文明的交流融汇。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关一文 冯维静 郭祎彤

摄影: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常鸣

微信编辑:詹一


副中心之声
“副中心之声”由北京广播电视台FM107.3北京城市广播副中心之声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报共同打造,旨在立足副中心,记录千年之城拔节生长的雄姿;面向京津冀,尽显桥头堡辐射带动一体化发展的风范,全面立体展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首都的新地标。
 最新文章